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31 19:15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模式。互助担保组织作为我国“一体两翼”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一翼,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比政策性信用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担保更具优势,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存在着行业异化、担保费用收取不规范、银行与担保机构相互勾结等问题,而互助担保组织作为三种担保模式中风险较高的一种,不但要面临了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金规模小、入会企业数量有限,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资金的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造成了银行与互助担保组织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银行和互助担保组织业务的开展,限制了互助担保组织作用的发挥及自身的发展。据理论分析,对互助担保组进行信用评价则是解决银行与互助担保组织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鉴于此,...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回顾
1.2.1 信用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2.2 担保机构信用评价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局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局限
第2章 信用评价方法概述
2.1 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
2.1.1 专家制度法
2.1.2 Z评分模型
2.1.3 ZETA信用风险模型
2.2 现代信用评价方法
2.2.1 信用度量术与期权定价模型
2.2.2 信贷组合观点
2.2.3 信用风险附加法
2.3 现有信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第3章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3.1 信用担保与信用评价
3.1.1 信用担保
3.1.2 信用评价
3.2 我国不同地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3.2.1 山东省的评价计分法
3.2.2 深圳的综合评价计分法
3.2.3 杭州市的要素分析法
3.2.4 青岛市信用评价方法
3.3 各地区信用评价方法的异同与局限
3.3.1 异同点
3.3.2 局限性
第4章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的构建
4.1 互助担保组织概述
4.1.1 互助担保组织的定义
4.1.2 互助担保组织的特征
4.1.3 互助担保组织与其他信用担保机构的比较分析
4.2 互助担保组织的信用评价要素分析
4.2.1 规范运作
4.2.2 担保业绩
4.2.3 风险控制能力
4.2.4 无形资产
4.2.5 监督情况
4.3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3.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4.3.3 指标体系说明
4.4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91402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回顾
1.2.1 信用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2.2 担保机构信用评价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局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局限
第2章 信用评价方法概述
2.1 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
2.1.1 专家制度法
2.1.2 Z评分模型
2.1.3 ZETA信用风险模型
2.2 现代信用评价方法
2.2.1 信用度量术与期权定价模型
2.2.2 信贷组合观点
2.2.3 信用风险附加法
2.3 现有信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第3章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3.1 信用担保与信用评价
3.1.1 信用担保
3.1.2 信用评价
3.2 我国不同地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方法
3.2.1 山东省的评价计分法
3.2.2 深圳的综合评价计分法
3.2.3 杭州市的要素分析法
3.2.4 青岛市信用评价方法
3.3 各地区信用评价方法的异同与局限
3.3.1 异同点
3.3.2 局限性
第4章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的构建
4.1 互助担保组织概述
4.1.1 互助担保组织的定义
4.1.2 互助担保组织的特征
4.1.3 互助担保组织与其他信用担保机构的比较分析
4.2 互助担保组织的信用评价要素分析
4.2.1 规范运作
4.2.2 担保业绩
4.2.3 风险控制能力
4.2.4 无形资产
4.2.5 监督情况
4.3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3.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4.3.3 指标体系说明
4.4 互助担保组织信用评价方法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91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89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