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2:11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年龄结构 储蓄率 生命周期假说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持续多年,储蓄率持续波动上升,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探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78-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4-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上储蓄率与少年儿童扶养比和老年人口扶养比成负相关,这与生命周期假说吻合;而对各个地区的研究分析发现少年儿童扶养比与储蓄率成负相关,老年人口扶养比与储蓄率成正相关,这与生命周期假说不相一致。由此引出中国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 储蓄率 生命周期假说
【基金】: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4HJ-DZ-005)
【分类号】:C924.24;F83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与之相伴相随的“人口红利”时期和高储蓄率。即使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储蓄率仍然名列世界前茅。中国高储蓄率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2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3 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人口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芳;;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彬;;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的“囚徒困境”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6期

3 邢志平;;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4 张成华;郑则文;;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5 李俊青;袁宏运;柯力涵;;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付方式精算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6 胡秋明;;养老金制度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内部收益率的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6期

7 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7期

8 龚六堂;颜瑾;;耐用消费品与储蓄[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9 孙烽,寿伟光;最优消费、经济增长与经常账户动态——从跨期角度对中国开放经济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年05期

10 朱战宇,吴冲锋,王承炜;开发个人退休账户市场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敏;;企业年金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范式: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黄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储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稻葵;陈实;;破解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C];2010年

6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7 贾男;张亮亮;甘犁;;不确定性下农村家庭食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8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9 张微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团风、宜都和仙桃三地的调查[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10 隋澈;;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8 甘小芳;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成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健;中国城镇企业“老人”“中人”“新人”养老金水平协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付立春;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波;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福利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孟望生;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常晓媛;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范小东;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章亚男;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军;;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J];财经科学;2009年07期

2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3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4 刘长生;简玉峰;;寿命预期、教育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5 沈坤荣;谢勇;;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997~2008——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6 蒋云峗;;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J];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7 马丁·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2期

8 张继海;臧旭恒;;寿命不确定与流动性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年02期

9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10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6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756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