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9:29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资产减值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预期损失模型


【摘要】:金融工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金融工具存在着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对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准则制定上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金融市场监管的缺失和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缺陷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评议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不断发展,准则也要不断的改进,会计准则滞后对经济的反作用力有多大。国家财政部2010年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为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制定了计划给出了时间分布表。2014年7月,针对国际金融工具的改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IFRS9金融工具的最新版本,这一版本为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改革指引上一个方向。目前金融资产预期损失理论模型已经初步形成,还没有一个国家具体的实施这一模型,将来国际金融领域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处理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是已成事实,而我国也正好处于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时期,未来采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计量金融减值损失也是必然的趋势。加强对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对推动我国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在金融领域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结合案例模拟、比较分析等对金融资产减值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分析难点,提出个人意见。本篇论文大体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简要阐述了在会计准则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和研究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必要性,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基础。本部分主要对金融资产、金融减值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及特点,回顾了国内外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在现行模型研究中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现有模型的回顾及分析。本部分主要介绍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信用风险减值模型、经济周期动态减值模型、公允价值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应用做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并对其在不同金融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客观的评价。第四部分是预期损失模型及其模拟应用。本部分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出台背景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与我国现用模型已发生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客观呈现其各自特点。并且在这部分论述中运用模拟案件进行模拟运行,结合数据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微观数据分析。第五部分是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预期影响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从宏观上对预期损失模型运用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金融机构等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第六部分是结束语,本部分主要是本篇论文观点归纳总结以及论文和论文撰写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对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和模拟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存在平滑企业损益、有效缓解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性等理论上先进性,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具体资本市场、金融制度存在的欠缺上来讲,对预期损失模型我们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可以采用试点再推广的方式,缓冲直接采用预期模型“一刀切”模式可能带来的“硬伤”。本篇文创新点主要是围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业务状况,对现行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理论基础、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案件模拟分析新模型的优缺点,并对我国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如何应用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关注事项。但是基于作者能力水平有限,本篇论文在研究和撰写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资料的获取存在难度。限于笔者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了解,是在模型理论上进行归纳阐述,对商业银行的实习调查不深入,无法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在我商业银行中真实使用运行情况进行更深地掌握,因此对其存在问题在研究的深度上有所缺陷。另一方面,本文所构建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数据模拟案件,由于模型本身繁杂性和缺少数据信息,无法在商业银行中找到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和分析,对于未来实际运用的难度也无法预期,只能从理想模型理想数据上进行简单模拟,与实际运用运行出的结果有偏差,可比程度有很大的降低。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预期损失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3;F830.4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回顾12-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2.3 简要评述15-16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6-18
  • 1.3.1 研究思路16
  • 1.3.2 研究方法16-18
  • 2 研究基础18-26
  • 2.1 金融资产概述18-20
  • 2.1.1 金融资产18-19
  • 2.1.2 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19-20
  • 2.2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研究基础20-22
  • 2.2.1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20-21
  • 2.2.2 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21-22
  • 2.2.3 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22
  • 2.3 银行业务及其金融资产特征22-26
  • 2.3.1 银行的业务特点22-23
  • 2.3.2 银行金融资产特点23-26
  • 3 现有减值损失模型的回顾及评价26-32
  • 3.1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发展过程26-27
  • 3.2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分析与评价27-32
  • 3.2.1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27-28
  • 3.2.2 经济周期动态减值模型28-29
  • 3.2.3 信用风险减值模型29-30
  • 3.2.4 公允价值减值模型30-32
  • 4 预期损失模型及其模拟应用32-43
  • 4.1 出台背景32
  • 4.2 基本原理32-37
  • 4.2.1 模型含义32-34
  • 4.2.2 与现用模型的比较34-35
  • 4.2.3 预期损失模型运用方法35-37
  • 4.3 模拟应用37-40
  • 4.3.1 案件假设37
  • 4.3.2 模拟运行37-38
  • 4.3.3 比较与分析38-40
  • 4.4 对预期损失模型的评价40-43
  • 4.4.1 合理性40-41
  • 4.4.2 局限性41-43
  • 5 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预期影响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43-47
  • 5.1 预期影响分析43-44
  • 5.1.1 预期损失模型实施需要商业银行具有更为先进的核算体系和数据库系统43
  • 5.1.2 预期损失模型实施商业需要银行具备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43-44
  • 5.1.3 预期损失模型实施需要我国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44
  • 5.1.4 预期损失模型实施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44
  • 5.2 应对措施44-47
  • 5.2.1 建立全面信息归集系统,构建内部信息共享平台44-45
  • 5.2.2 完善信用评估系统,提升风险管理能力45
  • 5.2.3 完善内部控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45-46
  • 5.2.4 谨慎跟随国际发展,先试点再推广46-47
  • 6 结语47-49
  • 6.1 观点总结47
  • 6.2 贡献与不足47-48
  • 6.3 启示与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希娟;王邵军;;浅析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问题[J];网络财富;2010年05期

2 鲁爱民;吴亚琴;;浅议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01期

3 庞勇;;资产减值损失规定的得失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4期

4 崔洋;;论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J];才智;2011年17期

5 熊若岚;;新会计准则下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年20期

6 李兵;;资产减值损失不予转回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6期

7 陈瑞丽;;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06期

8 农敬萍;;由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谈会计经管责任落实[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03期

9 陈莹;刘帅;陈珠;;浅析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程度——以2010年盈利高速增长的中小板为例[J];北方经济;2013年13期

10 郭利利;;对“资产减值损失及冲回”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明亮;;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浅议[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艳红;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46%[N];中国证券报;2009年

2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李小兵;资产减值损失大幅降低 业绩“杀手”变身“推手”[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初一;3676亿资产减值损失让上市公司很受伤[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锐;上市公司去年资产减值损失创历史新高[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刘建位;关注五类资产减值损失[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初一;煤气化1.5亿资产减值信息竟然捂半年[N];上海证券报;2009年

7 ;367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108亿余元[N];辽宁日报;2009年

8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N];证券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陆洲;计提冲回两繁忙[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董文胜;宝钢资产减值损失上升560%[N];中国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淑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因素与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立越;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郭金全;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82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82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1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