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邮电大学》 2011年
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
任淑霞
【摘要】:金融产业集聚能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金融网络效应等,可以使集聚区金融机构获得递增效益。但由于空间因素与经济发展差异,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对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不同。如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其城市功能不仅增强了城市经济实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除了国际级金融中心能够发挥强大的经济功能外,目前一些城市金融服务业的经济地位也不断增强,其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经济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金融业巨变的背景下,本文从城市视角,选择了金融集聚、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对策等内容进行研究,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地理学、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融合分析的诸多研究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归纳与定量分析。本文借助前人集聚理论分析了金融集聚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论证了金融集聚于城市的动因和金融集聚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通过城市金融业数据收集,测算了城市金融集聚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对策。 本文主要观点及创新点如下: 1.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点。现代城市是集经济、社会与物质实体等各种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有机体。本文从城市视角出发,研究城市金融集聚相关的问题。城市是分工的结果,城市功能分为专业化和多样化,城市专业化功能的深化加强了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具有金融业发展客观条件的城市会优先形成金融集聚区。而城市特有的集聚经济与网络效应会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的进入,使金融网络与城市社会网络融合共生,共同发展。因此,金融集聚于城市的动因来自城市自身优势与金融业特点等方面。 2.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集聚效应产生过程。金融集聚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金融网络效应、金融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城市金融创新效应和自我强化效应等。研究认为,金融集聚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发生的作用,主要从成本与效益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金融业的规模经济会产生较低的平均成本,即一定生产规模内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最终产生报酬递增;二是通过金融集聚各种效应综合作用的发挥,可倍增金融机构个体效益,使城市金融集聚出现报酬递增,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3.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金融机构数量与金融从业人员人数、金融业务与金融增加值等角度,对金融集聚作了统计描述。通过对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业增加值等统计资料整理,发现北京和上海相较于其它城市有一定程度的金融集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力。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金融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城市的金融业对城市GDP的贡献率超过10%。本文运用SPSS17对主要样本城市进行了金融集聚水平的综合评价,对金融发展与集聚水平处于前10位的城市进行排序,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济南、苏州、杭州、大连,其中北京和上海的金融集聚优势较明显。 4.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市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性作了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区位熵的测量方法,计算了金融集聚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城市金融集聚特点。从样本城市区位熵看,样本城市的区位熵数值较大,显示城市金融业专业化水平较高。本文采用了Baldwin和Martin的关于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模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和本文的研究内容选定了影响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的多个变量,构建出了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与分析得出,城市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明显,金融集聚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对金融业集聚也具有重要作用。 5.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先发比较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与区位优势,发达的实体经济或贸易,便利的交通,健全的法律法规与金融监管制度,开放、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等,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我国较具金融集聚的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国金融集聚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巨大。因此,我国金融集聚城市的发展应借鉴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与教训。 6.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从金融集群风险来源、传染与传播路径、表现等方面分析了金融集群风险的发生过程,认为金融集群风险不仅是集群层面的风险,更可能是金融集聚区金融机构个体发生风险而引发的集群风险。为了减少金融集群风险对集群或地区经济的损害程度,应从政府、集群和金融机构个体三方面进行金融集群风险防范与治理。借鉴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对策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金融集聚、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对策等问题,认为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集聚区也面临着风险发生与传播等负效应。因此,本文对金融集聚等相关问题的论证和所得出的结论,对制定我国城市金融集聚或区域金融中心战略、制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政策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F299.2;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王步芳;;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与发展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苏李;臧日宏;闫逢柱;;中国金融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分析——基于地理集聚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凤超;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周天芸;李曦;;香港的金融机构集聚及其效应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01期
8 傅雪莹;陈才;刘继生;;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及其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9 吴清泉,王锦云;资本市场风险:传染效应分析[J];发展研究;2005年10期
10 黄佳军;蒋海;;金融集聚、信息缺陷与金融风险形成机制分析[J];南方金融;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鸿伟;浦东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苏立峰;全球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对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张本英;评英国“1830年代理论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商业经济[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庄晋财;程李梅;;西部企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实现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8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9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宋天和;莫袆;;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8 吴秋兰;;论对自利本能的道德关注——兼评近年道德评价热点事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研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游振华;种子产业链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肖彦梅;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能力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王步芳;;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与发展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管驰明;徐爱华;;基于面板数据的长三角金融业集聚动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6 丁艺;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年02期
7 陶建强;上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规划开发回眸[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王力;;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背景与趋势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12期
9 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J];财经科学;2008年05期
10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凤超;“港粤”金融一体化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琳;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文嫮;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戴卫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于尚艳;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樊鸿伟;浦东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我省明年城市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J];吉林政报;1999年02期
2 秦敬云;;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供求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01期
3 张战仁;杜德斌;黄力韵;;国际研发投资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和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3期
4 白福臣;方芳;;湛江港城互动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5期
5 余晓玲;夏斌;;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动态响应过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6 李士权;普通住宅建设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的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1998年18期
7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开发区对中国城市影响贡献度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张鹏飞;陈斌开;;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王莹;冯宗宪;;城市房地产价格成本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10 曹志刚;刘鹏;;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思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辉;;知识与城市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盛垒;;创意阶层、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兼评Richard Florida的创意资本理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谭善勇;;京津冀竞合与北京经济增长路径调整[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宙玥;;我国城市结构优化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李同德;;低碳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探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冯向东;;论21世纪的西部开发模式——“城市规模”的改革创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刘云刚;王丰龙;;非线性城市化中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方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俞岚 阮煜琳;[N];中国改革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和平;[N];中国保险报;2009年
3 记者 蔡若愚;[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北京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 朱文沓;[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5 空文;[N];中国财经报;2005年
6 田文慧 编译;[N];国际商报;2001年
7 记者 黄庭钧;[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黄庭钧;[N];经理日报;2006年
9 鲍仁;[N];期货日报;2007年
10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秦敬云;要素投入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7年
3 张志强;城市增长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方梅;房地产市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徐霞;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7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苏华;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利斐;中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吴迪;对外贸易对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冯静静;重庆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肖卉;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的松滋市金融布局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社云;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彦苹;石家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正东;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黄勇;城市规模发展的实证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申燕飞;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