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研究
【摘要】:针对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问题,利用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耦合互动特征构建了动态耦合模型,并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建设的研究当中。研究结果证明了东部地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具有正向耦合协调关系。此外,对两者耦合系统各指标值及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东部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两者还未达到良性的协调共振。金融发展对产业聚集的短期效应并不显著,而产业聚集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以此提出东部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推进与产业聚集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尽快形成金融发展与产业聚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双赢。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东部地区 产业集聚 金融发展 耦合协调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Y201225054)
【分类号】:F127;F83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到应用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范方志和张立军等(2003)指出,金融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马润平(2012)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得出银行间接融资和证券融资促进产业聚集,保险业并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方志 ,张立军 ,张少林;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J];南方金融;2003年12期
2 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3 马润平;;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张荣刚;论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J];西安金融;2005年10期
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6 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1期
7 周兵;梁松;邓庆宏;;金融环境视角下FDI流入与产业集聚效应的双门槛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4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5 柏玲;唐艳玲;吴玉鸣;;广西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测度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俞金国;王丽华;;大连建成区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7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8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9 马利邦;牛叔文;李怡欣;;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10 吐尔逊·艾山;孜比布拉·司马义;;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李惠梅;张安录;;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影响的计量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7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张旺;周跃云;;中国“新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与测度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10 李洋;徐瑶;胡红安;;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产业结构理论的我国产业结构分析[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肖红艳;成渝经济区重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宝生;基于知识网络的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流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于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8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赖声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付丹;广东省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向;蒋传海;;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J];财经研究;2009年10期
2 吕政;;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J];当代财经;2005年12期
3 张宇;蒋殿春;;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门槛效应——基于DEA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4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5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6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7 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8 李胜芬,刘斐;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1期
9 申玉铭,方创琳;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4期
10 吕文栋,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婷婷;赵鑫美;薛翠翠;;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0期
2 石森昌;;基于机制设计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杨天明;卢文汉;;江苏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13期
4 祝建梅;聂锐;;经济、能源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1期
5 郭江江;戚巍;缪亚军;;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度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5期
6 姜嫣;马耀峰;高楠;王永明;;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11期
7 童玉芬;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8 孟庆松,韩文秀,金锐;科技—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9 李廉水;孔善右;;南京市3E系统协调度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年01期
10 王西琴;何芬;高吉喜;;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况卫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3 黄飘飘;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邓玲玲;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高健;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动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6 袁博;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水平测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闪闪;河南省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协调度分析[D];中原工学院;2012年
8 朱芸芸;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庞伟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10 谭静;西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协调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9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9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