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23 09:17
本文关键词: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从系统的角度,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绕道、无回流、无等待、无中断的增值活动流。近几年,精益物流作为烟草商业企业“降本增效”和“卷烟上水平”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行业相关者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山区烟草商业企业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自己的精益物流能力,但由于山区烟草商业企业受地形、交通、气候等限制,其物流成本较高,且存在精益物流理念、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烟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其精益物流建设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山区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挖掘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精益物流发展之路,这就亟需了解企业当前的精益物流建设情况,评估精益物流建设水平来发现、改正和完善企业精益物流的建设。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通过调查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现状、对比分析了不同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的物流运营情况,总结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共同的特征,分析了影响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文献、听取专家建议并参考烟草行业物流标准,建立了以“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质量评价、物流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给出了评分的具体计算方法,并创新采用决策树逆向追溯的方法分析评价结果。最后文章以铜仁烟草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建的山区烟草商业企业评估体系评估其精益物流建设水平,并根据结果评判该企业精益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山区 烟草企业 精益物流 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1;F252
【目录】:
- 摘要4-5
- Summary5-7
- 1 前言7-13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1 研究目的8-9
- 1.2.2 研究意义9
- 1.3 研究手段及方法9-11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11-13
- 1.4.1 论文组织结构11-12
- 1.4.2 创新之处12-13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13-29
- 2.1 国外研究现状13-16
- 2.1.1 精益物流的发展13-14
- 2.1.2 国外卷烟精益物流应用14-16
- 2.2 国内研究现状16-20
- 2.2.1 精益物流管理理论研究16
- 2.2.2 精益物流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16-17
- 2.2.3 烟草物流研究现状17-18
- 2.2.4 烟草精益物流研究现状18-19
- 2.2.5 烟草企业精益物流评价研究现状19-20
- 2.3 相关理论基础20-29
- 2.3.1 精益物流的内涵20-23
- 2.3.2 烟草精益物流的实现方式23-25
- 2.3.3 烟草精益物流的评价方法25-29
- 3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现状及特征分析29-38
- 3.1 山区物流环境分析29-31
- 3.2 山区典型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现状分析31-36
- 3.2.1 铜仁烟草公司物流现状31-32
- 3.2.2 遵义烟草公司物流现状32-35
- 3.2.3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现状35-36
- 3.3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特征36-38
- 4 山区烟草精益物流评价影响因素38-42
- 4.1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的外部影响因素38-39
- 4.2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的内部影响因素39-42
- 5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42-62
- 5.1 山区烟草精益物流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步骤42-45
- 5.2 评价指标构建45-58
- 5.3 评价指标的优化58-60
- 5.4 评价模型60-62
- 6 山区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的评价62-79
- 6.1 评价指标权重62-68
- 6.2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68-73
- 6.3 烟草精益物流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73-74
- 6.4 评价结果的界定和分析74-76
- 6.4.1 评价结果的界定74
- 6.4.2 评价结果的分析74-76
- 6.5 评价实施的步骤76-77
- 6.6 完善山区烟草商业精益物流评价实施的对策措施77-79
- 7 实证:贵州铜仁烟草公司精益物流评价79-95
- 7.1 铜仁卷烟物流PQRST分析79-80
- 7.2 业务流程和物流流程分析80-85
- 7.3 铜仁烟草精益物流建设评价及分析85-95
- 7.3.1 铜仁烟草精益物流评价指标评分85-89
- 7.3.2 铜仁烟草精益物流评价结果89-95
- 8 总结与展望95-97
- 8.1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95-96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96-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1
- 附录101-102
本文编号:1082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08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