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近代中国茶埠群论析

发布时间:2018-01-03 04:12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茶埠群论析 出处:《安徽史学》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 茶埠群 生成因素 概貌 评价


【摘要】:近代中国茶埠群生成条件具有多样性,茶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主要因素。茶埠群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阶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点。茶埠群以产区茶埠为代表,营茶群体主要有洋行、茶号、茶栈,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矛盾。茶埠群对传统茶埠有延续,也有流转与差异。茶埠群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也是自然地理和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满足了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对中国茶叶经济及地域经济有拉动作用。
[Abstract]: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ea port group in modern China are diverse, the tea source is abundant, 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 and the location is superior. The tea port group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prosperity and decline. The tea port group is represented by the tea port in the producing area. The tea group mainly has the foreign shop, the tea name, the tea house, they have the connec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The tea port group has the continu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tea port. The tea port group is the result of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and the product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and trade geography distribution, which satisfies China's endogenous export demand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ea market. To the Chinese tea economy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the pulling effect.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华茶外销与茶文化传播研究”(15YJA770025) 解放军理工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752.9;K25
【正文快照】: 茶埠通常是指茶叶集散的商埠。《明一统志》云:“茶埠峪寨,在岷州卫城东十五里。”部分地区称停泊茶船的码头为茶埠1。笔者讲的茶埠特指近代中国茶叶外销过程中起集散作用的通商口岸,它们是联系茶叶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对茶叶贸易作用巨大。学界比较关注近代中国茶埠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茂森;近代中国现代化特征的探索[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程美东;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J];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3 ;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J];学术界;2004年03期

4 蒋贤斌;困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观念的四个问题[J];求索;2005年05期

5 刘宗灵;;重读近代中国:身体史的另类视角——评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年》[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1期

6 韩东风;孙倩;;“近代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郭常英;李爱勇;;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J];史学月刊;2009年12期

8 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J];中国德育;2009年09期

9 桑兵;;大学与近代中国——栏目解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顾敏;;近代中国与日本学习西方起点之比较[J];改革与开放;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来函照登[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英;近代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历程与表现[N];光明日报;2005年

2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3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马勇;如何读懂近代中国[N];南方周末;2012年

5 小巴;英国带给近代中国的教程[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程美东;近代中国的社会梦想回眸[N];北京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杜娟;考察德国文献中的近代中国[N];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马敏;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广东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胡波;中山人与近代中国的上海[N];文汇报;2012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马勇;近代中国的“悲情叙事”[N];金融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8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9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3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薛坤;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苏州大学;2011年

8 徐天娜;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春华;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经济主权(1870-1895)[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2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372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