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视野下的征婚广告研究
本文关键词:《申报》视野下的征婚广告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代报刊上出现一类特殊的广告——征婚,即将个人信息、择偶标准等信息通过广告的方式告知大众,这种新型的择偶方式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青睐,并占有一定的求偶比重。1902年南清志士的《求偶》是为征婚广告的滥觞,随着征婚人群的增多,征婚广告日益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现象。本文以《申报》为主要资料来源,结合其他报刊,从征婚广告的缘起、征婚广告的内容、征婚广告的社会影响及征婚广告的"周边"四个方面展开论文的写作。第一章论述近代以来的婚姻困境,为征婚广告的出现作铺垫。一方面,近代社会普遍存在男女性别失衡的现象,本已对适龄男子的婚配问题造成挤压之势,而城市人口的剧增进一步推动了 "失婚"现象的普遍。受江南"婚嫁论财"之风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失婚问题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旧式婚姻制度已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新式婚姻制度尚未建立。新旧交替之际,社会公开交往的环境尚不成熟,年轻人向往"自由恋爱"的期望落空,此时征婚广告作为过渡时期的婚恋方式应运而生。第二章通过统计梳理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近30年间《申报》上的征婚广告,归纳概括征求者的个人信息、征求动机、择偶标准等具体内容,并从中分析出征求者的婚恋观。由于报纸征婚的主体广泛,他们的阶层、教育程度、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其价值观千差万别,所以征婚语也体现了新旧思潮的杂糅并存。同时男女征求者的婚恋观差异明显,男子的婚恋观主要表现为,希望配偶其备相应的教育程度、强健的体格、不染时习并服务社会等进步思想;女子的婚恋观主要体现在关注配偶职业、家境、收入情况,时人批判女子以"金钱至上"为择偶标准,也反映出女子在社会上无经济来源的被动地位。第三章主要探讨征婚广告的社会影响。征婚广告被视为文明的求婚方法,登报征婚的人数固然蔚为可观,但由于记载征婚后文的研究资料缺失,暂无法统计应征者的其体情况以及征婚成功的比例。目前只能通过个案说明征婚广告的回应情况,以及男女征求者在回应方面存在的差异。当然,广告征婚并不一定可靠,其中可能掺杂虚假不实的信息,并暗藏着重婚犯罪的隐患,这也反映了征婚广告的虚伪性和负面影响。正是由于征婚广告的双重性,时常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如《自由谈》基本否定征婚广告。而《妇女杂志》举办的讨论会则出现观点分歧,赞成者认为征婚广告可以扩大交际圈,省时省方,是社交不公开时期的过渡方法;反对者则认为征婚广告将婚姻商品化,与旧式婚姻本质相同,而且抱着结婚的目的谈恋爱也与自由恋爱的初衷南辕北辙。社会舆论关于征婚广告的评价莫衷一是,正体现了征婚广告的多面性。尽管社会反对的呼声高涨,但并未阻止征婚广告的发展。第四章介绍征婚广告的外延,即所谓的"周边"。报纸上有一种冒名的征婚广告,其实是商家以征婚为喙头的商品广告,以此吸引潜在的顾客。此类商品广告以医药广告为主,凸显婚姻与健康的主题,也与婚恋观中关注配偶体格康健相契合。此外,以征婚为题材的电影、小说、戏剧产出颇丰,多以喜剧的形式展现征婚广告的负面形象,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征婚广告的固有印象。纵观民国时期的征婚广告,虽然不是男女婚配的主要形式,但不可否认,它给适婚青年增添了一个展现自我、互动开放的交友求偶平台,亦是推行新型婚恋观的重要载体。此外,征求者敢于在媒体上公开谈论自身的婚姻问题,将个人私事放于公领域进行探讨,这既体现了社会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说明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展。近代的征婚广告成为击破婚姻困境的一股清流,也是社交不公开时期的过渡方式。时至今日,征婚广告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焕发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生活需求,遇上新兴传媒推波助澜,不难窥见思想鼎革、人文化生和时代变迁。正所谓,虽是小径,大道存焉。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arriage in modern society , which is the origin of marriage advertisement ,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marriage advertisement ,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marriage advertisement and the " periphery " of marriage advertisement .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marriage advertisements .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arriage advertisements . In addition ,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about marriage and health . In addition ,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about marriage and health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713.8;K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儒年,陈晓鸣;早期《申报》广告价值分析[J];史林;2004年02期
2 王维江;;“清流”与《申报》[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1期
3 钟显添;林植;;清末《申报》的立宪舆论研究——对两个观点的质疑[J];兰台世界;2008年05期
4 金玲;伍安龙;;抗战后上海《申报》改组始末[J];新闻世界;2012年08期
5 傅湘莉;;从创办初期的《申报》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大上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6 程兵;《申报》上的邮史资料——1885年[J];上海集邮;2000年03期
7 朱晓东;《申报》一则特大新闻的幕后[J];民国春秋;2000年02期
8 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J];历史档案;2003年04期
9 姚小鸥,陈波;《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J];现代传播;2004年01期
10 邹红梅;王省明;;新旧文化的碰撞——《申报》广告女性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静;;试论舆论宣传在近代救灾中的作用——以《申报》对“丁戊奇荒”报道为例[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2 孙文钟;肖梅华;;《申报》中关于晚清上海地区疫病防治状况评说[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仲达;《申报》辗转沪港说抗战[N];中国商报;2007年
2 国家图书馆 田欢 滕静静;《申报》谈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牛春颖;《申报》一百三十年祭[N];中华新闻报;2002年
4 张金凤;《申报》初期的经营致胜之道[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 谢捷华 中信公司;寻迹《申报》[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苏智良;《申报》与近代中国[N];文汇报;2012年
7 黄显功;全套《申报》是如何保存下来的[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故垒;《申报》起“死”回生的经营奇招[N];中华新闻报;2005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熊月之;《申报》与近代上海文化[N];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 许纪霖 王儒年;《申报》广告,物欲弥漫[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永生;《申报》的对日舆论研究(1931.9~1937.12)[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丽;中国报业采访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4 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1872-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5 汪幼海;上海报业发展中的西方要素研究(1850-1937)[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1912-1919年间《申报》慈善广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天阳;《申报》涉藏舆论研究1911-1914[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3 赵战花;《申报》专刊内部形态演变及其动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4 贺彬;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申报》剧院广告研究(1927-1937)[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黄姝;广告的政治:1937-1945年《申报》文学广告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6 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蔡文超;二十世纪《申报》广告美术字与再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邱晶;《申报》与《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报道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9 王博潇柔;晚清《申报》(1872-1911)娼妓报道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华;《申报》(1912-1949)博物馆史料初步整理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15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41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