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国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5:28

  本文选题:贸易开放 切入点:规模效应 出处:《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16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3摄氏度,紧逼《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中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气候出现明显异常。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将碳成本考虑在内,中国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会不断的弱化甚至消失,贸易开放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进一步加剧。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给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添了很大阻力,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贸易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焦点的绿色贸易,实现贸易与碳排放和谐发展,意义极其重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低度消耗资源体系,采取节能技术尽可能少地利用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低碳商品的生产,缓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基于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的数据,本文估算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动分为人均GDP变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水平变动引起的碳排放;并建立以扩展的STIRPAT模型为基础的数据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笔者认为碳减排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控制约束过程;贸易固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碳排放,但确实提高了全球的碳排放水平;对外贸易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FDI流入会通过溢出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贸易开放会加速提升本国技术水平,提高要素生产效率;贸易自由化能通过加快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碳排放。就不同区域而言,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贸易的持续性发展,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冲突,早日实现已经承诺的碳减排目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笔者提出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生活理念;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增强环境规制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合理化建议。
[Abstract]:In 2016,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rose by 1.3 degrees Celsius fro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essing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target set by the Paris Accords. China wa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El Ni 帽 o phenomenon and the climate was obviously abnormal. Since 1978,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whil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e opening and carbon emiss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 cost of carb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low cost advantage of China's exports will continue to weaken or even disappear,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e open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will be further aggravated. The extensive growth pattern in the past has added great resis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how to develop green trade with "low-carbon economy" as the focus, and how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carbon emission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low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dopt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to use resources as little as possible,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speed up the p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mmodities. Based on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ses the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to divide the tot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to GDP changes per capita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anges in technology levels; and data models based on extended STIRPAT models, This paper measures and analyzes the 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al trade in China, East, West and Eas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not realized in a short time, it is a long-term controlling and binding process, and that trade can't fundamentally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But it does raise the global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s; foreign trad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FDI inflows will boost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spillover effects; trade liberalization will accelerate the upgrading of domestic technology. Increase factor production efficiency; trade liberalization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by accelerating optimal adjustment of input-output stru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e opening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o realize the promis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at an early dat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and structural effec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y, the autho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form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lif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other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22;F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3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573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6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