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隐含碳测度及变化的因素分解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华大学》 2014年
中美贸易隐含碳测度及变化的因素分解研究
叶静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作为致使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碳排放也在快速增长。自2009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以来,我国面临着国际社会和自身生态环境给予的巨大减排压力。 国际贸易的出现使得商品生产和消费能够在地域上相互分离,这样就为隐含碳排放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一种商品在一国生产,但是在另一国被消费,这样隐含碳排放责任的划分就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竞争型),测算由中美贸易引起的中国隐含碳排放量,以期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有利依据。其中,分析表明,2000年-2010年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承载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隐含碳排放量累计增长约为2000年的4.4倍,中国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从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部门分布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最多的三个部门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150.88万吨),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994.83万吨),化学工业、塑料及橡胶制造业(3826.29万吨)。 在国际贸易进程中,商品的流动必定会导致一个国家承担另一个国家消费者的隐含碳排放。为了揭示中美贸易过程中影响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原因。以及为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提供研究基础。本文还运用结构分解法(SDA)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和生产技术均对隐含碳排放减少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能源使用效率致使隐含碳排放减少3674.76万吨,对总体隐含碳减少的贡献率为17.75%,除此之外,,我国对美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不同程度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起主要作用,贡献率为114.8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05;F752;F75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玉莹;;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财经;2010年02期
2 张少华;陈浪南;;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11期
3 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4期
4 陈红蕾;翟婷婷;;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7期
5 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7期
6 李树林;齐中英;;基于UV表的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7 余慧超;王礼茂;;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3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4 傅京燕;张珊珊;;我国制造业进出口隐含污染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肖周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CO_2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6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7 张可云;易毅;张文彬;;区域差距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J];发展研究;2013年03期
8 张传国;洪琴;;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5期
9 郭文慧;吴佩林;王玎;;山东省碳排放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3年05期
10 薛俊宁;;高技术产业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刘丰;国涓;高铁梅;;碳减排政策、效率与经济平衡增长[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明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常征;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7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于文超;官员政绩诉求、环境规制与企业生产效率[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张丽君;城市碳基能源代谢结构分异与演变机理[D];河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丹润;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2 赵玉焕;;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何正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5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6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7 李静;程丹润;;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8 王峰;香港转口贸易与美中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5期
9 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2期
10 陈向东;王娜;;国际贸易框架下出口国能耗-环境成本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欣;齐中英;;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性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2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4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5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6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8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9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10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旭;;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财会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夏明;[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N];国际商报;2009年
5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华士镇 门开阳;[N];江阴日报;2010年
7 陈支农;[N];中国商报;2010年
8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朝民;[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沙 王洪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邓吉祥;区域能源与碳排放战略决策支持的模型探索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9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