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基于生态位的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20:11
【摘要】: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增长,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具备行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对资源的占用较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当前长江上游地区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导向下,长江上游地区正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然而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慢、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未来长远发展令人堪忧。因此,本文探讨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实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整体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者研究发现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开始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领域进行研究。本文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看作整个生态系统,各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看作子系统,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中,某一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与其它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决定了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如果某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所占据的生态位越大,那么该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本文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位思想和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明确自己在长江经济带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中的层次与地位,以期找出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位的优化路径和提出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首先对生态位、产业竞争力等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位理论框架。其次,分别从总体规模状况、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从业人员状况3个方面对长江上游地区整体和内部各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进行多维分解,确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多维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各维度生态位和综合生态位进行测度,并与长江中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位做比较分析。接着,通过SPSS20.0软件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生态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反映出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地位。随后对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各维度生态位和综合生态位重叠度大小进行测度。最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总体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细分行业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第二,长江上游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生态位和潜力生态位数值较高,但综合生态位值处于较低的水平,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生态位值分别为0.03268,0.03171,0.03117,0.02979,其竞争力水平较低;第三,从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整体来看,长江上游地区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综合生态位长江中游地区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综合生态位长江下游地区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综合生态位,平均综合生态位值分别为0.03134,0.03452,0.04192;第四,从综合生态位聚类分析结果来看,长江上游地区四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在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均为第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较差;第五,长江上游地区各个省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生态位重叠度和各维度重叠度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综合生态位重叠度都在0.86之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位测度结果为基础,以及结合生态位宽度理论、生态位重叠与分离理论、生态位扩充理论以及共生理论等,提出提升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第一,生态位错位发展:差异化策略;第二,生态位扩充发展:优化提升策略;第三,生态位协同共生发展:合作共赢策略。
【图文】:

基于生态位的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长江上游地区位置图

基于生态位的长江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生态位部分重叠(3)A、B的生态位完全重合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19;F2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乾;方琳;;生态位视角下长三角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2 单元媛;朱冰清;;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J];企业经济;2015年01期

3 念沛豪;蔡玉梅;谢秀珍;张文新;马世发;;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湖南省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J];资源科学;2014年09期

4 周明生;陈文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09期

5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6 万千欢;千庆兰;陈颖彪;;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7 周毅;刘常林;;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3年11期

8 刘丽萍;;基于空间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9 严任远;;促进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3年09期

10 周鹏;胡凯;;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589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589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