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广告中性元素的社会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7:33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物质变得日益丰盛与富余,社会生产的重心逐渐由物质的生产转变为消费欲望、消费动力、消费者的生产,中国至此步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前提下,因物质的丰盛与富余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在此形态中,物质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重心,消费继而转变为社会生产的重心。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广告中的性元素因其本能的生理、心理刺激效果和作为促进个体、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吸引受众、促进消费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广受生产者青睐而被大量使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广告诞生于消费社会,受消费逻辑影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功利性极强,而广告制作者与传播者本身又位于男权话语主导的场域下,很难规避男权意识的制约,进而导致性元素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中国性元素广告为研究对象,探究广告中性元素的表现形式、性元素广告的分类原则、性元素广告在社会建构时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法,分析总结得出,作为性的社会建构重要方式之一的性元素广告存在着性运用失范、不科学的身体性征、性别不平等等问题。同时,本文再辅以近来一则引起广大争议的性元素广告,采用符号学理论进行详细地例证分析,以此佐证本文论点。通过分析得出,性元素广告之所以在社会建构时存在问题,是由于消费逻辑、男权逻辑、性偶像逻辑的影响而导致的。以此为据,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构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健康原则、榜样引领原则、性别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主体是人民群众,并未具体讨论个体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强调个体的性本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即个体性本能的升华作用;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借助符号互动理论,通过对广告中性元素的社会建构研究,探析个体是如何通过消费促进社会发展的。
【图文】:

关系图,关系图,符号,所指


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而,强烈的消费以期不断实现自我消费的目标,而消费符号的不同,最终通过 消费—符号—阶层 模式促进了整个会下的符号学能指和所指这两种要素所构成,,它是这两者之间相一个符号要成立,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存在种物质 被人们承认为符号并被广泛使用 /所指和 所指 是相互联系 同时存在 同时出现的一过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感觉等确实体会和把过视觉看到的晴朗的天气,通过听觉可听到的美妙人的花香,等等 所指则是指当我们使用符号时,种意义

内衣,广告,社会道德,下架


在第一时间也许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却有可能忽视了社会道德了广告伦理,使之带上了色情的意味 例如 2012 年,国内艺人林志玲性内衣广告就因为广告画面过于暴露 裸露,具有极强的性暗示,因的勒令下架 禁播,如图 3.1 3.2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713.8;C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震;;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学的主要命题[J];人文杂志;2017年02期

2 杨发祥;周贤润;;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认同——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彭彦琴;;平面性诉求广告记忆效果的加工分离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6期

4 李亚;;中国消费社会学研究综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5 江波;彭彦琴;芮玲芝;;性诉求广告内隐态度与内隐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6 王新珠;;性别、道德观念在性诉求广告评价中的影响[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06期

7 杨先顺;张山竞;;论叙事话语分析作为广告批评路径的背景、意义和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赵卫华;;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及其流变[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10 魏水英;;消费行为的网络分析——以关系为分析单位的网络分析法构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缪浩然;中国和北美文化背景下暗示型平面性诉求广告心理效果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李杰;中国广告中的性元素解读[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01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601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