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P2P借贷的网络特征及其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17:47
【摘要】:近年来,随着P2P网贷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背后隐藏的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多,各种跑路、挤兑事件频发,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虽然在政府与监管机构的整改与规范下行业趋于稳定,但是网贷行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依然需要长效监管机制建设来策应。这其中,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就尤为重要。在P2P网贷中,信息可被分类为硬信息与软信息,这也是学者在识别P2P网贷信用风险时主要研究的两个方面。不同于上述可直接获得的信息,本文在网络的视角下,通过借贷参与者的借贷行为特征来探究其违约风险。本文将人人贷平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平台中的标的数据与投标行为数据构建网络。在得到整个网络的基础上分析P2P借贷网络中节点的网络特征及其现实意义。随后利用节点在网络中所呈现的特征,运用Logit模型建立违约风险模型,在新视角下对P2P网贷进行刻画和风险建模。研究发现,少部分参与者在平台进行了大量资金的资金出借行为活动,但大部分参与者的投资金额较少。同时,在资金流网络中,边权,也即每笔投资的投资金额,符合幂律分布。在借款视角下,参与者的入权符合幂律分布。但在投资者视角下,参与者的出权并不服从幂律分布,而是集中于较小金额的累积投资。在借贷关系网络中,P2P借贷网络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且内部存在较弱的层级结构。网络幂指数随时间演化,逐渐接近理论推导值。网络中借贷参与者类别也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总体来看新加入的借款者高于投资者,两类参与者总体处于平衡水平。随后使用采用Logit模型研究了借贷网络中参与者网络特征对违约概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第三类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具有双重信息价值,能够揭示借款标的的违约风险。第三类参与者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识别风险更低的借款标的,同时第三类参与者自身发布的标的违约风险也更低。网贷交易中存在借贷双方均投资于同一标的的行为,该行为不会对投资标的更低的风险起到揭示的作用,甚至可能会预示着更高的违约概率。借款者的出集聚系数只有在评级为AA、A与D的借款者发布的标的分组中或金额在3000到5000之间的标的分组中,才会对违约概率存在正向影响。入度越大的借款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其标的的违约风险更低。综上所述,本文在一个新的视角下对P2P网贷平台内的借贷行为进行了刻画,并建立相关的违约风险模型,对投资者、平台自身和监管层都有建设性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4;F724.6
【图文】:

P2P借贷的网络特征及其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


论文框架

P2P借贷的网络特征及其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


度值为3的节点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平;张利坤;徐玮;;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J];财会月刊;2015年35期

2 吴佳哲;;基于羊群效应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11期

3 张成虎;牛浩远;;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P2P网络借贷行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石大龙;白雪梅;;网络结构、危机传染与系统性风险[J];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04期

5 王会娟;何琳;;借款描述对P2P网络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年01期

6 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贺裴菲;;观察中学习:P2P网络投资中信息传递与羊群行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李焰;高弋君;李珍妮;才子豪;王冰婷;杨宇轩;;借款人描述性信息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S1期

8 谈超;孙本芝;王冀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羊群行为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14年12期

9 剡亮亮;何众志;徐龙炳;;双向交易机制、信息传导与股票价格[J];经济管理;2014年12期

10 曾江洪;杨帅;;P2P借贷出借人的羊群行为及其理性检验——基于拍拍贷的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童磊;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流动性压力测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万阳松;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机制与免疫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延萍;P2P网贷行业发展及风控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郭雷;借款描述与P2P网络借贷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伟军;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羊群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张职;P2P网络借贷平台营运模式的比较、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3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733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