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与东盟十国于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十多年来,双方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先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并度过了经贸关系发展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中国与东盟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服务、投资、货物等方面的往来也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规定还有待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这一路径进行完善。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背景出发,简要概述了中国—东盟FTA中规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为下文具体分析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对中国—东盟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问题进行完善的措施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则简要指出了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缺乏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指导原则、缺乏对生物资源等自主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以及缺乏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等问题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已经签订的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在现阶段可以通过借鉴中国与其他国家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建立适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提高本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第四部分指出了要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发展与进步,就要及时地推进适应现阶段发展水平的中国—东盟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努力使中国—东盟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得到完善。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向更高标准的新议题如知识产权进展这一路径提出了对中国—东盟FT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完善的构想与建议,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完善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中国—东盟FTA 知识产权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04;F752.7;D99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一、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概述8-11
- (一) 中国—东盟FTA产生的背景8-9
- (二) 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9-11
- 二、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15
- (一) 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11-13
- (二) 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13-15
- 三、中国其他主要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及借鉴15-19
- (一) 中国其他主要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15-17
- (二) 对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借鉴17-19
- 四、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19-23
- (一) 完善途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19-20
- (二) 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建议20-23
- 结语23-25
- 参考文献25-29
- 致谢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怡斐;中日对东盟直接投资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10 张娟娟;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FTA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9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