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R与理性行为模型的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工具行为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以“蚂蚁花呗”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20 07:15
基于SOR心理行为模型和理性行为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蚂蚁花呗"为研究载体,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工具行为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在校大学生使用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工具行为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广告营销"和"网络社交"是两类强影响因素,显著影响消费金融工具的使用行为,且在此过程中,"认知态度"的中介作用明显,"主观规范教育"的远程中介效果显著。最后,据此提出了应加强大学生消费金融教育的具体建议。
【文章来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大学生“蚂蚁花呗”消费行为最终混合模型估计图
最后,聚焦到本文消费金融工具的代表“蚂蚁花呗”上,在知网中搜索“蚂蚁花呗”,相关文献数量仅不到200篇,说明“蚂蚁花呗”作为近几年才产生的新鲜事物,学界对其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研究“蚂蚁花呗”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近年“蚂蚁花呗”文献发表走势如图1所示。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在“蚂蚁花呗”领域出现的关键词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信贷”“花呗套现”“信用经济”等主要内容。通过文献共引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学科领域,即关于套现和网络账户诈骗的法律问题、关于支付平台审计建设及平台分期付款的会计处理问题、关于消费信贷的金融问题和关于消费信贷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上文的文献梳理中,影响因素和教育是多数学者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方向和重心与其相似,即大学生使用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工具影响因素和内在行为机理究竟怎么样?教育在其中的表现现状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均需要深入挖掘。在以上影响因素分析中,认知态度、需求、营销、消费心理等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说明这些因素是经过学者检验的共同因素。另外诸多学者的研究都使用了二元Logistic分析,构建多因素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为了将研究引向深入,笔者设想可以构建消费行为模型,迁移以上某些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同时也引入笔者自行思考的因素进行验证,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设计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既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也有益于扩充思路,对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工具做更进一步研究。三、模型构建和假设
三、模型构建和假设SOR模型(刺激-消费者动机-消费者行为模型)由Mechrabian和Russell于1974年提出,是经典的心理行为科学模型。一个完整的SOR模型具有刺激变量、一组或多组中介变量以及反应变量组成,通过中介变量可以很好地表达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14]。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大学生的信贷消费与“校园贷”风险[J]. 朱迪. 青年研究. 2019(06)
[2]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网贷意愿和网贷平台偏好——基于江苏省高校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傅顺,裴平,顾天竹. 兰州学刊. 2019(11)
[3]消费者社会化、金钱态度与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J]. 彭小辉,王坤沂.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5)
[4]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贷款现象分析[J]. 万昊,邓智平.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2)
[5]大学生信贷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刘根.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5)
[6]基于SOR模型的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J]. 史烽,孟超,李晓锋,蒋建洪.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0)
[7]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论析——以“高校贷”校园市场火爆现象为例[J]. 戴维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5)
[8]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解构与抑制研究[J]. 夏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9]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导[J]. 苏婵娟.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7)
[10]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 林明惠.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5)
本文编号:3042431
【文章来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大学生“蚂蚁花呗”消费行为最终混合模型估计图
最后,聚焦到本文消费金融工具的代表“蚂蚁花呗”上,在知网中搜索“蚂蚁花呗”,相关文献数量仅不到200篇,说明“蚂蚁花呗”作为近几年才产生的新鲜事物,学界对其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研究“蚂蚁花呗”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近年“蚂蚁花呗”文献发表走势如图1所示。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在“蚂蚁花呗”领域出现的关键词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信贷”“花呗套现”“信用经济”等主要内容。通过文献共引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四大学科领域,即关于套现和网络账户诈骗的法律问题、关于支付平台审计建设及平台分期付款的会计处理问题、关于消费信贷的金融问题和关于消费信贷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上文的文献梳理中,影响因素和教育是多数学者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方向和重心与其相似,即大学生使用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工具影响因素和内在行为机理究竟怎么样?教育在其中的表现现状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均需要深入挖掘。在以上影响因素分析中,认知态度、需求、营销、消费心理等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说明这些因素是经过学者检验的共同因素。另外诸多学者的研究都使用了二元Logistic分析,构建多因素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为了将研究引向深入,笔者设想可以构建消费行为模型,迁移以上某些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同时也引入笔者自行思考的因素进行验证,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设计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既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也有益于扩充思路,对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工具做更进一步研究。三、模型构建和假设
三、模型构建和假设SOR模型(刺激-消费者动机-消费者行为模型)由Mechrabian和Russell于1974年提出,是经典的心理行为科学模型。一个完整的SOR模型具有刺激变量、一组或多组中介变量以及反应变量组成,通过中介变量可以很好地表达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14]。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大学生的信贷消费与“校园贷”风险[J]. 朱迪. 青年研究. 2019(06)
[2]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网贷意愿和网贷平台偏好——基于江苏省高校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傅顺,裴平,顾天竹. 兰州学刊. 2019(11)
[3]消费者社会化、金钱态度与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J]. 彭小辉,王坤沂.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5)
[4]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贷款现象分析[J]. 万昊,邓智平.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2)
[5]大学生信贷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刘根.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5)
[6]基于SOR模型的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J]. 史烽,孟超,李晓锋,蒋建洪.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0)
[7]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论析——以“高校贷”校园市场火爆现象为例[J]. 戴维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5)
[8]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解构与抑制研究[J]. 夏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9]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导[J]. 苏婵娟.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7)
[10]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 林明惠.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5)
本文编号:3042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04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