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视角下互联网银行风险特征与发展制约
发布时间:2021-08-05 19:30
互联网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技术,大幅提高了交易效率、扩展了金融服务边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有效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互联网银行并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风险属性,不仅具有传统银行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且由于与金融科技、信息技术的结合,表现出一些新的风险特征。为此,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银行经营模式、风险特征和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对我国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文章来源】:西南金融. 2020,(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选题背景与有关概念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
1. 互联网银行。
2. 金融科技。
二、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及经营特点
(一)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
1.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2. 浙江网商银行。
3. 四川新网银行。
(二)国内互联网银行的经营特点
1. 全线上运行。
2. 利用金融科技开展风险控制。
3. 以科技研发和应用驱动业务发展。
4. 服务客户主要是长尾客户。
(三)互联网银行模式的经营优势
1. 运营成本低。
2. 服务范围广。
3. 服务效率高。
三、金融科技对互联网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信息科技风险是需要突出防范的风险
1. 信息技术风险。
2. 外部风险。
3. 第三方服务依赖度过高。
(二)流动性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
1. 资产负债波动大,流动性管理难。
2. 流动性风险冲击大。
3. 流动性风险监测难。
(三)信用风险呈现出与传统银行高度不同的风险特征
1. 贷款违约率较小,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 大数据风控的成功有待跨周期和长时间的校准验证。
3. 贷后管理难度大。
(四)声誉风险防范更加突出
(五)远程账户风险是新增的操作风险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加大
(七)业务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合规风险
四、制约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业务发展竞争加剧
(二)部分监管规则与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不匹配
(三)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四)针对性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
五、促进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互联网银行发展环境,积极破除各种制约因素
(二)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构建互联网银行监管框架
(三)加快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与互联网银行风险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及对金融监管的重新定义[J]. 道格拉斯·阿纳,亚诺什·巴伯斯,罗斯·伯克利,陈冲,郎玥. 国际金融. 2018(08)
[2]网络银行发展对小微企业金融生态的影响及优化研究[J]. 李文新,吴亚楠. 金融经济. 2018(02)
[3]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基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J].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互联网银行课题组,张晓朴,姚勇. 新金融评论. 2017(02)
[4]海外互联网银行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 刘卫锋. 理论月刊. 2017(01)
[5]纯网络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J]. 王信淳. 海南金融. 2015(07)
[6]互联网银行服务之法律规制对策研究[J]. 张锐智,张凯.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7]对纯网络银行风险特征的认识及监管思考[J]. 孟繁颖.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1)
[8]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国际金融研究. 2014(08)
本文编号:3324329
【文章来源】:西南金融. 2020,(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选题背景与有关概念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
1. 互联网银行。
2. 金融科技。
二、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及经营特点
(一)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
1.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2. 浙江网商银行。
3. 四川新网银行。
(二)国内互联网银行的经营特点
1. 全线上运行。
2. 利用金融科技开展风险控制。
3. 以科技研发和应用驱动业务发展。
4. 服务客户主要是长尾客户。
(三)互联网银行模式的经营优势
1. 运营成本低。
2. 服务范围广。
3. 服务效率高。
三、金融科技对互联网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信息科技风险是需要突出防范的风险
1. 信息技术风险。
2. 外部风险。
3. 第三方服务依赖度过高。
(二)流动性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
1. 资产负债波动大,流动性管理难。
2. 流动性风险冲击大。
3. 流动性风险监测难。
(三)信用风险呈现出与传统银行高度不同的风险特征
1. 贷款违约率较小,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 大数据风控的成功有待跨周期和长时间的校准验证。
3. 贷后管理难度大。
(四)声誉风险防范更加突出
(五)远程账户风险是新增的操作风险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加大
(七)业务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合规风险
四、制约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业务发展竞争加剧
(二)部分监管规则与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不匹配
(三)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四)针对性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
五、促进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互联网银行发展环境,积极破除各种制约因素
(二)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构建互联网银行监管框架
(三)加快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与互联网银行风险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及对金融监管的重新定义[J]. 道格拉斯·阿纳,亚诺什·巴伯斯,罗斯·伯克利,陈冲,郎玥. 国际金融. 2018(08)
[2]网络银行发展对小微企业金融生态的影响及优化研究[J]. 李文新,吴亚楠. 金融经济. 2018(02)
[3]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基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J].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互联网银行课题组,张晓朴,姚勇. 新金融评论. 2017(02)
[4]海外互联网银行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 刘卫锋. 理论月刊. 2017(01)
[5]纯网络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J]. 王信淳. 海南金融. 2015(07)
[6]互联网银行服务之法律规制对策研究[J]. 张锐智,张凯.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7]对纯网络银行风险特征的认识及监管思考[J]. 孟繁颖.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1)
[8]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国际金融研究. 2014(08)
本文编号:3324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32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