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8-07 17:29
住宿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在大型城市、省会城市较多见,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靠前的普通地级城市很缺乏,常德市在上述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文章将常德市住宿企业发展时期分为5个阶段,采用ArcGIS中的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与标准差椭圆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时间上,常德市住宿企业从2008年开始,整体呈增长趋势;②住宿企业重心向东南方向扩张,主要集中在武陵区与鼎城区,且住宿企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③住宿企业在已有或新成集聚区、片区中数量不断增加,密度不断加大,分布上整体呈现一"核"、多"点"、成"片"特征;④住宿企业整体上受交通站点、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明显,但是A级景点、人口密度两个因素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未来的住宿业布局与经营应关注:①政府需加强对交通沿线住宿企业的布局规划力度;②加大在石门、桃源、澧县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布局;③注重对现有住宿业的升级改造,适当增加高星级住宿企业数量,提升服务水平。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常德市区位示意图
结合表3与图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常德市住宿企业的标准差椭圆面积整体上在缩小,面积缩小约21.11%,由此可以判断常德市住宿企业在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处集聚分布程度加强。2007—2019年,标准差椭圆中心整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可以判断,整体上常德市住宿企业重心向东南方向扩张,主要集中在武陵区与鼎城区,且住宿企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2007—2019年,标准差椭圆方位角变化不连续,向西南扩大趋势在2016年被打断,2017—2019年方位角继续向西南方向扩大,标准差椭圆方向向西南发生微小偏移。方位角连续扩大与位于椭圆X轴右下方向的武陵区的城区、德山经济开发区与鼎城区城区住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有关,而在2016年偏移趋势被打断则是因为位于椭圆X轴右上方的鼎城区(北)西湖管理区发生住宿企业的集聚、石门县新增多个住宿企业。总之,由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常德市住宿企业集中分布在武陵区与鼎城区两区的城区,并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住宿企业重心整体上向常德市东南方向移动,从离散方向上形成了向常德市东部和南部扩散的趋势。图3 常德市分时段核密度分析图
图2 常德市住宿企业标准差椭圆分析图对图3常德市分时段核密度分析图进行分析,2007年末,常德市住宿业集聚区主要是分布在6个集聚区(片区):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石门县集聚区、桃源县集聚区、汉寿县集聚区和安乡县集聚区,其中,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与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密度较高,分布较广。2008—2010年,常德市住宿业在之前六个集聚区(片区)的基础上发生集聚与扩散,各集聚区(片区)呈辐射状扩张,在这一时间段里,石门县集聚区、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与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住宿企业数量增加,密度加大。2011—2013年,常德市住宿业分布的六个集聚区(片区)内住宿企业继续增加,密度均不断加大,其中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继续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与新形成的陬市镇(属桃源县)集聚区、桃源县集聚区连成一片,此时还新出现了临澧县集聚区和壶瓶山镇集聚区(属石门县)。2014—2016年,各住宿业集聚片区住宿企业数量继续增加,密度加大,桃源县集聚区向南扩张,在桃源县桃花源景区周围形成集聚区;汉寿县集聚区向南延伸,在汉寿站周围形成新的集聚区;石门县集聚区分别向东、向南延伸,形成新安镇—合口镇(均属临澧县)集聚片区与夹山镇(属石门县)集聚区,同时形成4个新的集聚区:子良坪乡(属石门县)集聚区、南北镇(属石门县)集聚区和西湖管理区(属鼎城区)集聚区。2017—2019年,各集聚区、片区住宿企业数量、密度继续增加,集聚区(片区)范围与前一时段大致相同,子良坪乡(属石门县)集聚区范围向西扩张,在太平镇(属石门县)形成新的集聚区。综上所述,常德市住宿企业在已有或新成集聚区、片区中数量不断增加,密度不断加大,这也可以从前文住宿企业数量统计表中得到验证,分布上整体呈现一“核”、多“点”、成“片”特征,以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为核心,各个县(区、市)点状集聚、成片连接分布,说明常德市各个县(区、市)均有住宿业集聚区,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与支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时空演化与联动研究[J]. 刘炼鑫,唐健雄,李智文,侯韬,黄江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中国酒店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J]. 胡宇娜,梅林,魏建国.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3)
[3]长株潭城市群酒店业空间布局研究[J]. 唐健雄,何倩. 经济地理. 2015(11)
[4]北京市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闫丽英,韩会然,陈婉婧,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4(01)
[5]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 商业研究. 2011(07)
[6]主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 侯兵,黄震方,陈肖静. 旅游学刊. 2009(05)
[7]基于竞争视角的广州高星级酒店集聚分析[J]. 李庄容. 经济地理. 2007(04)
[8]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 黄静波. 旅游学刊. 2007(05)
[9]珠江三角洲城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 李飞,张玉华.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5(05)
[10]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 文吉. 商业研究. 2004(21)
硕士论文
[1]上海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胡波.同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8222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常德市区位示意图
结合表3与图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常德市住宿企业的标准差椭圆面积整体上在缩小,面积缩小约21.11%,由此可以判断常德市住宿企业在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处集聚分布程度加强。2007—2019年,标准差椭圆中心整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可以判断,整体上常德市住宿企业重心向东南方向扩张,主要集中在武陵区与鼎城区,且住宿企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2007—2019年,标准差椭圆方位角变化不连续,向西南扩大趋势在2016年被打断,2017—2019年方位角继续向西南方向扩大,标准差椭圆方向向西南发生微小偏移。方位角连续扩大与位于椭圆X轴右下方向的武陵区的城区、德山经济开发区与鼎城区城区住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有关,而在2016年偏移趋势被打断则是因为位于椭圆X轴右上方的鼎城区(北)西湖管理区发生住宿企业的集聚、石门县新增多个住宿企业。总之,由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常德市住宿企业集中分布在武陵区与鼎城区两区的城区,并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住宿企业重心整体上向常德市东南方向移动,从离散方向上形成了向常德市东部和南部扩散的趋势。图3 常德市分时段核密度分析图
图2 常德市住宿企业标准差椭圆分析图对图3常德市分时段核密度分析图进行分析,2007年末,常德市住宿业集聚区主要是分布在6个集聚区(片区):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石门县集聚区、桃源县集聚区、汉寿县集聚区和安乡县集聚区,其中,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与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密度较高,分布较广。2008—2010年,常德市住宿业在之前六个集聚区(片区)的基础上发生集聚与扩散,各集聚区(片区)呈辐射状扩张,在这一时间段里,石门县集聚区、澧县—津市市集聚片区与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住宿企业数量增加,密度加大。2011—2013年,常德市住宿业分布的六个集聚区(片区)内住宿企业继续增加,密度均不断加大,其中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继续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与新形成的陬市镇(属桃源县)集聚区、桃源县集聚区连成一片,此时还新出现了临澧县集聚区和壶瓶山镇集聚区(属石门县)。2014—2016年,各住宿业集聚片区住宿企业数量继续增加,密度加大,桃源县集聚区向南扩张,在桃源县桃花源景区周围形成集聚区;汉寿县集聚区向南延伸,在汉寿站周围形成新的集聚区;石门县集聚区分别向东、向南延伸,形成新安镇—合口镇(均属临澧县)集聚片区与夹山镇(属石门县)集聚区,同时形成4个新的集聚区:子良坪乡(属石门县)集聚区、南北镇(属石门县)集聚区和西湖管理区(属鼎城区)集聚区。2017—2019年,各集聚区、片区住宿企业数量、密度继续增加,集聚区(片区)范围与前一时段大致相同,子良坪乡(属石门县)集聚区范围向西扩张,在太平镇(属石门县)形成新的集聚区。综上所述,常德市住宿企业在已有或新成集聚区、片区中数量不断增加,密度不断加大,这也可以从前文住宿企业数量统计表中得到验证,分布上整体呈现一“核”、多“点”、成“片”特征,以武陵区—鼎城区集聚片区为核心,各个县(区、市)点状集聚、成片连接分布,说明常德市各个县(区、市)均有住宿业集聚区,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与支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市酒店业时空演化与联动研究[J]. 刘炼鑫,唐健雄,李智文,侯韬,黄江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中国酒店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J]. 胡宇娜,梅林,魏建国.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3)
[3]长株潭城市群酒店业空间布局研究[J]. 唐健雄,何倩. 经济地理. 2015(11)
[4]北京市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闫丽英,韩会然,陈婉婧,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4(01)
[5]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 商业研究. 2011(07)
[6]主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 侯兵,黄震方,陈肖静. 旅游学刊. 2009(05)
[7]基于竞争视角的广州高星级酒店集聚分析[J]. 李庄容. 经济地理. 2007(04)
[8]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 黄静波. 旅游学刊. 2007(05)
[9]珠江三角洲城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 李飞,张玉华.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5(05)
[10]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 文吉. 商业研究. 2004(21)
硕士论文
[1]上海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胡波.同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8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32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