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时代的情怀广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1 08:09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文化解放与狂欢。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中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从八十年代的萌芽期一路走向壮大。作为与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流行文化,更是在几十年间经历了神话式的变迁。流行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社会环境发展最真实的写照。新十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与使用,宣告了移动传播时代的全面来临。移动电子设备与互联网极速、便捷、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的结合,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发酵。80后、90后乃至00后的现代青年,是见证移动媒介爆发式成长的一代。他们是中国史上第一次以法律限制人口增长的特殊“产物”,是移动媒体的主要受众,亦是流行文化的主流追随者。近年“情怀”一词热度的提升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流行文化的言说方式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部分流行作品也转型成为了青年受众们宣泄情怀的阵地。而广告作为流行文化的寄生之所,情怀广告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新的广告形态。在情怀文化的热潮中,巧妙借用移动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情怀广告、情怀营销成为了许多广告主和品牌的推广手段。但在周期性发展的热度之后,由情怀广告引发的文化亚健康现象以及情怀广告本身所面临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第2章 移动传播时代的流行文化
(一)关于移动传播时代
(二)流行文化的变迁
第3章 情怀:流行文化的言说方式
(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角落
(二)“新怀旧主义”与历史感的幻觉
(三)情怀文化与消费的互生
第4章 情怀广告解读
(一)界定情怀广告
(二)情怀广告分类
第5章 情怀广告与流行文化的互生
(一)广告的文化附加值
(二)文化演艺:广告的反作用机制
(三)情怀广告与情怀文化
第6章 情怀语境下的品牌人格化
(一)情怀营销与品牌温度
(二)情怀泡沫的困境与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灵魂的想象性回归——谈公路电影的“情怀”与“情怀消费”[J]. 李彬. 艺术评论. 2016(07)
[2]情怀营销广告,哪个更打动你[J]. 张倩. 公关世界. 2016(04)
[3]“情怀营销”的概念、传播机制及存在问题[J]. 朱楠. 今传媒. 2015(11)
[4]娱乐至上——一场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合谋[J]. 邱月. 文艺争鸣. 2015(10)
[5]青春片的新怀旧美学[J]. 周志强. 南京社会科学. 2015(04)
[6]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从“杜甫很忙”说开去[J]. 杨彩霞. 传播与版权. 2014(06)
[7]论流行文化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J]. 羊小于. 新闻界. 2003(04)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与百事品牌传播研究[D]. 朱庆华.苏州大学 2010
[2]论广告的文化附加值[D]. 闫振.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989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第2章 移动传播时代的流行文化
(一)关于移动传播时代
(二)流行文化的变迁
第3章 情怀:流行文化的言说方式
(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角落
(二)“新怀旧主义”与历史感的幻觉
(三)情怀文化与消费的互生
第4章 情怀广告解读
(一)界定情怀广告
(二)情怀广告分类
第5章 情怀广告与流行文化的互生
(一)广告的文化附加值
(二)文化演艺:广告的反作用机制
(三)情怀广告与情怀文化
第6章 情怀语境下的品牌人格化
(一)情怀营销与品牌温度
(二)情怀泡沫的困境与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灵魂的想象性回归——谈公路电影的“情怀”与“情怀消费”[J]. 李彬. 艺术评论. 2016(07)
[2]情怀营销广告,哪个更打动你[J]. 张倩. 公关世界. 2016(04)
[3]“情怀营销”的概念、传播机制及存在问题[J]. 朱楠. 今传媒. 2015(11)
[4]娱乐至上——一场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合谋[J]. 邱月. 文艺争鸣. 2015(10)
[5]青春片的新怀旧美学[J]. 周志强. 南京社会科学. 2015(04)
[6]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从“杜甫很忙”说开去[J]. 杨彩霞. 传播与版权. 2014(06)
[7]论流行文化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J]. 羊小于. 新闻界. 2003(04)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与百事品牌传播研究[D]. 朱庆华.苏州大学 2010
[2]论广告的文化附加值[D]. 闫振.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9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59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