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18:29
  准确识别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及其风险,是建立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体系的条件和基础。与线下金融相比较,P2P网络借贷发展中体现出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借贷交易的灵活性、交易的高风险性和高度信息化等不同特点。因而对P2P网络借贷风险的认识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纯平台模式、担保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及债权转让模式等四种典型模式,其中也形成了人人贷、拍拍贷、陆金所、宜信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平台,不同平台在借贷关系、投资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点,其面临的风险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差异。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平台的信用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贷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是所有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体现出的共性风险;而违反法律的风险、产品变异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性风险与非法集资风险则是不同平台表现出来的个性风险。P2P网络借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监管空白的问题,还有平台及借款人信息不公开,也有信用评价能力低等不同原因的影响。美国、英国等国家在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给我国在建立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在加强行业...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P2P网络借贷的基本内涵
        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2.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
    (二)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 信用风险控制理论
    (三)P2P网络借贷的研究进展
        1. P2P网络借贷的模式
        2. P2P网络借贷风险产生的机理研究
        3. P2P网络借贷风险识别研究
        4.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控制对策研究
二、P2P网络借贷发展的模式
    (一)纯平台模式
        1. 借贷体系
        2. 投资体系
        3. 风险控制体系
    (二)担保模式
        1. 借贷体系
        2. 投资体系
        3. 风险控制体系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
        1. 借贷体系
        2. 投资体系
        3. 风险控制体系
    (四)债权转让模式
        1. 借贷体系
        2. 风险控制体系
    (五)不同模式的比较
        1. 运行特点差异
        2. 业务类型差异
        3. 服务群体差异
        4. 盈利模式差异
三、P2P网络借贷面临的风险
    (一)P2P网络借贷面临的共性风险
        1.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2. 平台的信用风险
        3. 信息泄露风险
        4. 信贷技术风险
        5. 管理风险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个性风险
        1. 违反法律的风险
        2. 产品变异性风险
        3. 流动性风险
        4. 关联性风险
        5. 非法集资的风险
四、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经验
        1.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2. 加强真实身份审核
        3. 完善平台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二)英国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经验
        1. 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支撑
        2. 严格的监管环境
        3. 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4. 专业化的投资技术
    (三)国外经验的启示
        1. 加强行业规范
        2. 坚持合法合规经营
        3. 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4. 加强行业自律
        5. 发展内部信用评分体系
五、加强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监管原则
        1. 建立适度容忍原则
        2. 建立监管一致性原则
        3. 建立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
    (二)加强信用风险控制
        1. 整合社会征信资源
        2. 推动社会信用数据共享
        3. 建立行业间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1. 加强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2. 完善评价性信息披露制度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及风险控制思考——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 徐荣贞,殷元星,王帅.  财会月刊. 2017(05)
[2]P2P网贷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J]. 翁晓雯.  全国商情. 2015(21)
[3]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与征信体系建设[J]. 林巧巧,王士娜,王溪.  中国市场. 2015(25)
[4]英美P2P网络借贷发展与监管的比较分析与借鉴[J]. 邓雄,高勇.  新金融. 2015(04)
[5]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探讨[J]. 刘懿增.  中外企业家. 2015(10)
[6]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J]. 董鹏,李庆保.  北方金融. 2014(12)
[7]评述《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J]. 罗炳昌.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4(20)
[8]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研究[J]. 郑良芳.  区域金融研究. 2014(10)
[9]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J]. 谈超,王冀宁,孙本芝.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05)
[10]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研究[J]. 宿海涛.  时代金融. 2014(23)

硕士论文
[1]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研究[D]. 张梦晶.安徽财经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82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682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