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2 11:41
【摘要】:影子银行被认为是2007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影子银行问题自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金融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创新涌现,影子银行规模增速迅猛,在社会融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金融系统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影子银行很大程度弥补了传统银行信贷缺口,丰富投资融资方式,促进金融创新,但影子银行违规事件频频出现。影子银行特点说明其自身存在的风险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应重点关注。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参考却不完全符合本国国情,纵观国内影子银行相关的文献,多是从影子银行整体规模角度研究其对宏观经济、金融系统稳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很少有文献从影子银行分类角度,结合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测算方法和VAR模型量化分析,研究不同类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只有通过分类比较不同类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找到影响和发展趋势较突出的影子银行种类,才能抓住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首先根据影子银行分类界定特点,选定影子银行总规模中占比重较大、监管缺失严重、潜在风险较大、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比较突出、可获得数据比较准确、较有研究意义的三类的影子银行业务: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收集2002年-2015年三类影子银行规模数据;然后从金融系统稳定性理论角度出发,结合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区间赋值测算方法,选取九个宏微观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标,运用WPS表格计算功能,测算近十四年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综合指数;最后运用Eviews8.0软件和VAR模型,研究不同几类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影响情况有何区别。结合影子银行产生原因和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结果可发现,不同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数影响程度各有区别,其中理财产品类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占比重较大、影响最突出,而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类业务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弱。所以应重点控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发展,防止其规模扩大超过合理水平。同时还发现金融系统稳定会反过来对影子银行规模产生影响,因为决定金融系统稳定性综合指数的因素,会对影子银行规模产生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谭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4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5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s,

本文编号:267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67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