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基于复杂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19:08
【摘要】:2017年7月中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防控金融风险”的工作任务,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目标,2017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将金融系统看作复杂网络,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丰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内容,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中,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复杂网络传染效应),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不等于各个金融机构风险之和。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金融网络相关性、网络结构密切相关,是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内因。金融系统与复杂网络在形态上是同构的,许多复杂网络特征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征相互对应,如复杂网络中心理论反映了系统重要性机构特征。复杂网络的网络相关性、网络结构、网络节点的稳定性是影响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主要内因,基于复杂网络的传染算法可以用来改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算法。金融系统随着金融网络状态变化的出现风险的积累与释放,网络状态变化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行为造成系统性风险增加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主要研究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系统性风险定量测度方法,二是机构的风险贡献测量方法(包含如何测量风险在各机构间的分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测度结果,本文认为原因之一是没有在公理化风险测度体系中研究风险测度所造成的。当前主流的风险测量方法很多,如方差法,下方差法,Va R,ES等,这些测量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这些方法测量的是风险的不同侧面,造成测量结果无法进行一致性比较。本文在对风险进行分类,分析风险测度方法及组合风险测度公理性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方差、Va R不符合相容性要求的原因,给出了CVa R作为风险测度相容性要求的推导过程。并分析了满足风险相容性测度的条件及组合风险测度的性质,最后对组合风险与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相容性风险测度及凸性风险测度的局限性,即相容性及凸性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中是不成立的。风险贡献方法与风险分解方法既是风险管理的一般工具,也是确定系统重要性机构的手段。首先通过介绍风险贡献与风险分解的概念,说明风险贡献研究的作用、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分为组合风险贡献、系统性风险贡献两个方面对风险贡献测量方法(包含风险分解方法)进行回顾,对比,分析,总结。对风险贡献测量方法和风险分解方法的现状、使用场景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风险贡献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得出了不同风险贡献方法导致的测量结果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对风险贡献测量方法,风险分解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指出了风险贡献方法的今后研究方向。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方面,一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金融指标,金融系统内部指标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二是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的进入、重组、传染、退出等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积聚与爆发。本文采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使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重要性机构与系统脆弱性机构进行研究。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建立一个以互信息系数为基础的网络模型,研究网络相关性、网络结构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利用金融机构总市值的互信息系数矩阵时间序列以及对应各时点的最大生成树、无标度网络研究网络相关性、网络结构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发生变化,从动态角度看最优网络结构并不存在;我国基于互信息系数的金融机构总市值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相关性是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网络相关性、结构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相关性干预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研究了我国2014年至2016年的系统重要性机构,系统脆弱性机构及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建立一个封闭环境下的银行系统网络模型,利用改进的Debt Rank算法,研究单个机构受到冲击后损失在整个网络中的传播。研究发现在不发生机构倒闭的情况下,系统受到的损失与初始冲击大小线性相关;在初始冲击不造成机构倒闭的情况下,机构是否倒闭与初始冲击的大小无关,即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本身。系统可以通过部分机构的倒闭来缓解外部冲击,形成新的稳定结构。从系统重要性,系统脆弱性是系统内生的观点出发,证明了一般意义下机构系统重要性次序由损失矩阵的列向量和机构受到冲击前的所有者权益决定,机构的系统脆弱性次序由损失矩阵的行向量和机构受到冲击前的所有者权益决定。通过对我国银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系统重要性机构随时间变化,存在部分银行既是系统重要性机构,又是系统脆弱性机构,需要特别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本文最后研究了复杂网络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缓解。金融网络是一类复杂网络,复杂网络的稳定性决定着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首先从网络节点、网络连接、网络结构以及网络的整体稳定角度研究了金融系统稳定性与政策要求的关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预防的方式是建立更为稳健的金融经济系统;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后,缓解措施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金融经济风险现状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教训提出建立稳健经济金融系统的思路与相关对策,分析了当前的系统性风险状况并研究当前的金融经济政策,对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缓解方面,主要对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采用的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
【图文】:

偏心距,节点,紧密度,复杂网络


博士学位论文个网络的传染也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复杂网络的介质中心并不是网络的物理中心,而是传染中心节点。2.2.3 紧密中心在复杂网络中,有两种方式可以描述方式可以描述网络的紧密程度,一是通过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距离之和的倒数来描述,采用这种描述方式时,这种方式下,节点的紧密度越小,网络越松散;一是通过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距离的平均数来描述,这种情况下,节点的紧密度越大,网络越松散。在本文中,采用第二种 方 式 来 测 量 网 络 的 紧 密 中 心 与 网 络 的 紧 密 度 , 在 文 献 中 也 被 称 为 偏 心 距(Eccentricity),其中偏心距最小的节点称为网络的紧密中心,网络的平均偏心距被用来描述网络的紧密程度。下图 2.3 是二个网络的偏心距示例。

结构图,银行债务,数据网络,巴西


基于复杂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节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风险主要方面。图 2.5 是 Inaoka 等人 2004 年研究的日本银行间支付数据网络,该网络被证实为无标度网络。在图 2.5 中不同颜色的节点表示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连接的颜色深度表示支付交易的频度,可以看到大量的金融机构只有很少的连接,而很少的处于网络中心的节点有大量的连接。类似的网络结构如 Rama con 等人 2010年研究的 2007 年的由 125 家巴西银行组成的银行间债务网络。在金融网络中,不管是从债务还是从支付角度看,一般认为规模更大金融机构更稳定,因为大的金融机构管理更规范,从道德层面看政府因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原因也不会让大的金融机构倒闭,金融机构都倾向于同大的金融机构交易,因此大的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金融网络连接,而小的金融机构只有很少的金融网络连接,这也是形成无标度网络的主要原因。下图 2.5 是 2004 年日本银行间支付网络和 2007 年巴西银行债务网络的结构图。

网络结构图,基金,金融机构,金融网络


博士学位论文Boss 等人 2004 年研究的 2000-2003 年奥地利银行债务网络以及 Bech 等人2010 年研究的 2006 年的美国联邦基金网络具备无标度网络的特性,也是典型的小世界网络。金融网络展现出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原因是,金融机构一般都会与大的金融机构交易,而大的金融机构只是金融网络中很少部分的节点,于是小的金融机构总是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大金融机构形成彼此之间的间接连接,小的金融机 构 之 间 的 网 络 连 接 长 度 不 会 太 长 , 于 是 形 成 了 小 世 界 网 络 。 下 图 2.6 是2000-2003 年奥地利银行间债务网络以及 2006 年美国联邦基金网络结构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2 王松奇;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中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J];西南金融;2004年11期

3 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控险机制的建设[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4 张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理论导刊;2005年01期

5 董小君;;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47期

6 向贤军;;如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J];时代金融;2006年08期

7 马勇;;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个经典注释[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8 温博慧;袁铭;;加总模式变迁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评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08期

9 何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03期

10 谭瓦厦;;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刍议[J];中国外资;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葛志强;张立光;姜全;;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实证及宏观审慎管理对策[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2 刘桂荣;;征信体系建设: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新视角[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2 记者 牛娟娟;当前仍需做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N];金融时报;2012年

3 本报评论员;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N];金融时报;2012年

4 记者 孙红娟;野村证券: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正积聚[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潘正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紧迫性增加[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姚玉洁 杜放;系统性金融风险远犹未远?[N];国际商报;2013年

7 项峥;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8 董小君 博士;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特殊机理及化解对策[N];金融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苗燕;央行要求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张平 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浅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审计揭示[N];中国审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岩渠;基于复杂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章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王靖国;顺周期行为机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巫卫专;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监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于华鑫;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估测[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3 孙晓宁;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许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与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太云;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姜云峰;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7 刘霞;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8 徐亚丽;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监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杨丽;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预测[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10 甘绍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防范对策[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9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799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