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商业银行信贷约束与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基于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2:14
   本文运用2008—2018年我国105家商业银行数据,考察了信贷约束与商业银行从事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的关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其一,信贷约束显著促进了银行从事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吸储和信贷能力越低的中小银行和存贷比考核压力越大的银行越有动力从事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其二,开展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会摊薄资产收益率,降低资本充足率,加剧银行经营风险;其三,高存贷比考核压力的银行从事非标债权资产投资业务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和加剧资产收益率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其经营风险。因此,从短期看,需要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定向降低信贷约束,达到治“标”效果;从长期看,需要健全银行监管体系和健全融资市场结构,实现治“本”目标。
【部分图文】:

模型图,动态相关,金融业,机构


此外,为了更加了解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时变联动性,便于分析整个金融机构网络之间的风险联动传染性,本文选取5类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进行DCC-GARCH模型实证,结果如图6、表9所示。第六,5类机构间。联动性:由表9可知,建设银行-平安之间的联动性最强(-0.73),标准差为0.07,其次较为显著的有建设银行-兴业银行(0.66)、兴业银行-中国平安(-0.6),标准差分别为0.05、0.06,这说明国有银行-保险业机构之间、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之间、股份制银行-保险业机构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联动性。建设银行-广发证券(0.35)、广发证券-五矿资本(0.33)之间的联动性较弱。从标准差来看,5类机构之间的标准差较低,说明整体风险性表现不高,具有稳定性。传染性:由图6可知,2015年股灾期间机构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剧烈,在经历下跌之后又反弹至高位,说明两两之间存在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红色标记)。

模型图,动态相关,国有银行,银行


第一,国有银行间。联动性:由表4可知,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与建设银行的时变联动性最强(0.72),标准差为0.03,说明两者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联动性,因为这两家银行均与基本建设投资业务有密切关系。传染性:图1显示2015年股灾期间,两者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走势呈“V”型,即在经历下跌之后又反弹至高位,并在高相关性水平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传染效应(红色标记)。当前我国仍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应着重防范金融风险,做好防范预警工作。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间。联动性:由表5可知,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时变联动性从大到小排序中前几位的依次为浦发银行-交通银行(0.75)、浦发银行-兴业银行(-0.66)、民生银行-交通银行(0.54)、兴业银行-交通银行(0.54)、浦发银行-民生银行(-0.45),其中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是联动性最强的两家银行,这与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及综合实力息息相关。传染性:由图2可知,2015年股灾期间各银行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剧烈,在经历下跌之后又反弹至高位,说明两两之间存在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红色标记)。同时观察标准差发现,整体上股份制银行的标准差要高于国有银行,因此股份制银行波动性更强,稳定性较低。

模型图,动态相关,股份制,银行


第三,资本市场机构间。联动性:由表6可知,中油资本-国投资本之间的联动性最强(-0.92),其次较为显著的有广发证券-国投资本(0.47)、中油资本-广发证券(-0.34)、广发证券-光大证券(-0.34),可以发现联动性关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银行机构是国投资本、中油资本、广发证券。从动态相关系数的平均标准差发现,资本市场机构高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稳定性差,但是动态相关系数不及货币金融类(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高。传染性:由图3可知,2015年股灾期间银行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剧烈,在经历下跌之后又反弹至高位,说明两两之间存在金融传染效应(红色标记)。第四,保险业机构间。联动性:由表7可知,天茂集团-西水股份之间的联动性最强(0.73),标准差为0.07,其次较为显著的有中国平安-中国人寿(-0.72)、西水股份-中国太保(-0.6),标准差均为0.08,这说明两两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联动性。保险类机构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联动性,建议全局性地把握保险业机构可能会遇到的金融风险。从标准差发现,保险类机构的标准差低于资本市场类机构。传染性:由图4可知,2015年股灾期间各机构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剧烈,在经历下跌之后又反弹至高位,说明两两之间存在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红色标记)。

本文编号:2870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870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