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新目标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05:23
本文把双支柱调控框架作为一种新目标制运作,以克服新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即中央银行为追求经济增长而放松金融监管。本文从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该框架的逻辑结构,研究了该框架的调控目标、调控工具和调控规则,发现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是该框架目标摩擦、政策摩擦和系统摩擦的内在原因。我们通过研制的新货币数量规则和新调控规则,对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联合调控,减少这两大系统之间和两大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形成两大政策的合力,共同防范系统性风险。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逻辑结构关系
信贷增速和M2增速
我们的新货币数量规则,在央行经验规则上增加了房价因素,反映了新目标制维护广义币值稳定思想。该规则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不同,是对央行经验方法的改进,可供央行控制M2增长参考。依据新货币数量规则,我们给出GDP增速、CPI增速和房价增速的目标值,可计算出M2增速。如我们给出GDP增速为6%,CPI增速为3%,房价增速为1%,可算出M2增速为10.5%。作为对比,按照央行经验规则GDP增速加CPI增速计算的M2增速是9%。这两个M2增速均可加0~3个百分点作为逆周期调节余地,并作为各自的合理区间,但特殊年份(如危机年份)自然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J]. 易纲. 经济研究. 2020(03)
[2]“双支柱”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与评介[J]. 马勇,姜伊晴. 金融评论. 2019(06)
[3]中国金融周期:指标、方法和实证[J]. 朱太辉,黄海晶. 金融研究. 2018(12)
[4]测度我国的金融周期:基于奇异谱的分析[J]. 郑小琴.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8)
[5]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J]. 周小川. 中国金融家. 2017(12)
[6]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研究[J]. 张敏锋,林宏山. 上海金融. 2017(12)
[7]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J]. 孙国峰. 国际金融研究. 2017(12)
[8]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 张晓慧. 中国金融. 2017(11)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使用[J]. 郭子睿,张明. 经济学家. 2017(05)
[10]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J]. 徐忠. 金融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2925336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图1 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逻辑结构关系
信贷增速和M2增速
我们的新货币数量规则,在央行经验规则上增加了房价因素,反映了新目标制维护广义币值稳定思想。该规则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不同,是对央行经验方法的改进,可供央行控制M2增长参考。依据新货币数量规则,我们给出GDP增速、CPI增速和房价增速的目标值,可计算出M2增速。如我们给出GDP增速为6%,CPI增速为3%,房价增速为1%,可算出M2增速为10.5%。作为对比,按照央行经验规则GDP增速加CPI增速计算的M2增速是9%。这两个M2增速均可加0~3个百分点作为逆周期调节余地,并作为各自的合理区间,但特殊年份(如危机年份)自然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J]. 易纲. 经济研究. 2020(03)
[2]“双支柱”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与评介[J]. 马勇,姜伊晴. 金融评论. 2019(06)
[3]中国金融周期:指标、方法和实证[J]. 朱太辉,黄海晶. 金融研究. 2018(12)
[4]测度我国的金融周期:基于奇异谱的分析[J]. 郑小琴.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8)
[5]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J]. 周小川. 中国金融家. 2017(12)
[6]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研究[J]. 张敏锋,林宏山. 上海金融. 2017(12)
[7]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J]. 孙国峰. 国际金融研究. 2017(12)
[8]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 张晓慧. 中国金融. 2017(11)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使用[J]. 郭子睿,张明. 经济学家. 2017(05)
[10]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J]. 徐忠. 金融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292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92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