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3 02:06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作为近三十年来全球金融领域发展迅猛的创新工具,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2005年,我国开始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但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起了全球金融海啸,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增速陡然间从两位数增长变为个位数增长,国内当时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还不强,所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暂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随着全球的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开始重新审视是否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特别是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所累积的不良贷款进入井喷时期,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开始重新重视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比较成熟的手段---不良资产证券化。在2016年5月重启试点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快流动性,而且可以防微杜渐,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投资者拓宽了新的融资渠道,为发行主体转移风险,提高盈利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也是我国快速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因所在。所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重...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结构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本文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2.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3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少量尝试阶段(2003-2004年)
2.3.2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展阶段(2005-2008年)
2.3.3 不良资产证券化暂停阶段(2008-2015年)
2.3.4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阶段(2016年至今)
2.4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背景
2.4.1 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2.4.2 新一轮不良资产“双升”态势日益突出
2.4.3 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主体有所改变
2.4.4 金融市场新一轮的“资产荒”日益凸显
2.5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2.5.1 基础资产类型较多
2.5.2 预计回收率较高
2.5.3 交易结构优化
2.6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2.6.1 信息评级制度尚不完善
2.6.2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滞留性
2.6.3 资产定价技术不成熟
2.6.4 会计税收制度不健全
2.7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2.7.1 改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2.7.2 加快商业银行流动性
2.7.3 降低新的不良资产的发生率
2.7.4 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3.2 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3 日本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4 欧洲主要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4.1 德国
3.4.2 意大利
3.4.3 波兰
3.5 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 招商银行“和萃二期”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述
4.1.1 “和萃二期”发行概况
4.1.2 “和萃二期”方案分析
4.1.3 “和萃二期”发行现状
4.2 案例启示
4.2.1 资产池创新
4.2.2 尽调方法的创新
4.2.3 估值方法的创新
4.2.4 设置双重流动性支持机制
4.2.5 拓宽不良资产处置通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 完善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防范信用风险
5.2 抑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滞留性
5.3 完善估值定价方法
5.4 建立适应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税收制度
5.5 完善SPV标准,明确SPV独立法人资格
5.6 加大政府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扶持力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8057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结构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本文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2.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3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少量尝试阶段(2003-2004年)
2.3.2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展阶段(2005-2008年)
2.3.3 不良资产证券化暂停阶段(2008-2015年)
2.3.4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阶段(2016年至今)
2.4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背景
2.4.1 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2.4.2 新一轮不良资产“双升”态势日益突出
2.4.3 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主体有所改变
2.4.4 金融市场新一轮的“资产荒”日益凸显
2.5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2.5.1 基础资产类型较多
2.5.2 预计回收率较高
2.5.3 交易结构优化
2.6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2.6.1 信息评级制度尚不完善
2.6.2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滞留性
2.6.3 资产定价技术不成熟
2.6.4 会计税收制度不健全
2.7 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2.7.1 改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2.7.2 加快商业银行流动性
2.7.3 降低新的不良资产的发生率
2.7.4 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3.2 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3 日本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4 欧洲主要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3.4.1 德国
3.4.2 意大利
3.4.3 波兰
3.5 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 招商银行“和萃二期”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述
4.1.1 “和萃二期”发行概况
4.1.2 “和萃二期”方案分析
4.1.3 “和萃二期”发行现状
4.2 案例启示
4.2.1 资产池创新
4.2.2 尽调方法的创新
4.2.3 估值方法的创新
4.2.4 设置双重流动性支持机制
4.2.5 拓宽不良资产处置通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 完善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防范信用风险
5.2 抑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滞留性
5.3 完善估值定价方法
5.4 建立适应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税收制度
5.5 完善SPV标准,明确SPV独立法人资格
5.6 加大政府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扶持力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8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76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