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安丘地区软土震陷及地震产生的土层构造新启示
本文关键词:山东安丘地区软土震陷及地震产生的土层构造新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软土 震陷 触变变形 同震断层 全新世 沂沭地震带
【摘要】:通过地震调查、土工试验和14C测年,从沂沭断裂地震带安丘地区的全新世中—晚期湖沼相软土中,识别出了软土震陷灾害现象和地震产生的软土沉陷向斜褶曲、小尺度同震断层、狭缩 膨胀构造和震裂缝等共生土层变形构造,其中,软土沉陷向斜是直接反应震陷灾害的纵向土层变形。小尺度同震断层是地震产生的小断层,发育在沉陷向斜之下,其垂向延长0.5~1.8 m。沉陷向斜随着同震断层的产生而初现;又紧随断层向深部延伸而向下发展。地震振动使饱和软土发生触变,土质点从沉陷向斜的转折端向两翼发生流动,在此过程中,附加地震应力不断作用,结果形成了窄而深的沉陷向斜。软土震陷最大深度为1.08 m,平均震陷深度为0.68 m。推断当时的地震烈度达到Ⅷ度、震级超过M6。测得淤泥质土的14C年龄为3901±33a B.P.,该地震事件约发生公元前19世纪。同震断层是形成震陷的重要诱导因素,这为认识软土震陷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防治或减轻软土震陷的危害提出了新启示。因此,应重视软土下伏土层可能产生同震断层的隐患。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06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9B04-02)
【分类号】:TU435
【正文快照】: ───────*通讯作者0引言软土是湖泊、沼泽和三角洲等静水—缓慢流水沉积环境形成的黏性土,它们常含有机质,呈暗灰—黑灰色,孔隙比大,含水率高,具有压缩性高及承载力低的工程性质;据孔隙比(e),软土被分为淤泥质土(e1-1.5)和淤泥(e1.5);广义软土也包括孔隙比大、承载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武军,曾佐勋,朱文革;鱼嘴构造流变计研究与基于流变学的分类方案[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2 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彭阳,李海兵,高劢,宋彪,张巧大;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J];地质学报;1994年01期
3 王华林;;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刊;1990年03期
4 李冬;陈培雄;吕小飞;陈小玲;;软土地震震陷研究现状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2期
5 张邦花;田洪水;张增奇;杜圣贤;;地质名山馒头山及其附近早寒武世古地震沉积事件研究[J];沉积学报;2012年06期
6 TIAN Hongshui;ZHANG Zengqi;ZHANG Banghua;ZHU Jiewang;SANG Zhongxi;LI Hongkui;;Tectonic Taphrogenesis and Paleoseismic Records from the Yishu Fault Zon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aledonian Movemen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3年04期
7 晁洪太,李家灵,崔昭文,满洪敏,杜宪宋;郯庐活断层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灾害[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年03期
8 万天丰;;山东省构造演化与应力场研究[J];山东地质;1992年02期
9 张虎臣;淤泥地基地震触变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10 郁寿松,石兆吉;土壤震陷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达;徐春华;宋明水;李学田;阎汉杰;李云平;贾红义;;重磁资料在断裂运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合肥盆地东西边界断裂运动学研究为例[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2 李国莲;;高活性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韩喻,谢凯;电化学制备亚微米氧化铝有序多孔膜方法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4 郭力宇,甘枝茂,张国伟,杜远生;陕西洛南陶湾砾岩地震机理新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陈毅华;穆伊舟;温慧娜;;PAA-硅胶净水剂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李铁臻,侯滨;微乳化柴油配方的研制[J];表面技术;2004年02期
7 王浩,张丽鹏;高聚物对陶瓷料浆性能的影响机理[J];山东陶瓷;2000年04期
8 洪天求,贾志海,郑文武,李双应;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主要沉积类型及其形成环境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尚林;王根厚;马伯永;杨文瑞;赵文涛;廖蕾;;藏北比如县玛双布上三叠统波里拉组震积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夏青松;田景春;黄昌武;;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识别标志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光龙;付维军;;微胶囊型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2 谌馥佳;智亚楠;韩二通;乔成奎;孙淑君;李文明;;农药悬浮剂研究应用进展[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3 田洪水;李洪奎;王金光;张增奇;郭广军;;沂沭断裂地震带及其近区地震成因岩石的研究[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蒋红梅;郭人民;赵小玲;;沉淀转化法制备纳米氧化镁及改性工艺研究[A];2006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介会论文集[C];2006年
5 袁晓铭;孙锐;孟上九;;土体地震变形分析中有效循环次数方法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曹继东;陈正汉;王权民;;厦门软粘土的震振陷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高林志;尹崇玉;邢裕盛;;新元古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与层序地层学[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七辑)[C];1999年
8 姚建平;史存林;蔡德钩;张千里;叶阳升;;流塑状软土复合地基失效机理及处理方法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软土路基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亮;朱伟;张春雷;谢健;;淤泥的触变性质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4年
10 管志强;张中雷;叶继红;赵建才;;复杂环境钻孔爆破振动的安全阈值及预估控制[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杜景红;凝胶注模成型法制备1-3型PMN-PZT/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钟勋;氧化铝纳米流体在发动机油冷器中的强化传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永海;基于溶胶—凝胶法的功能因子缓释技术研究及其在纺织品芳香保健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5 戈成岳;聚苯胺应用复合方法及其防腐蚀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徐振;多种自组装膜及固体表面选择性吸附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柯;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层的振动响应和沉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夏莉;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与潜热储能中热物理现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瑞胜;栖霞蓬莱群沉积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郝岩丽;PS/SiO_2核壳复合微球的制备[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青;适合于高原环境的高强耐水复合石膏的试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牛鹏星;纳米碳纤维/蜂窝状堇青石催化剂载体的制备及结构控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辉;尖晶石型NiCuZn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文信;碳化硅粉体表面改性及浆料流变性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7 赵贵生;华北中元古代雾迷山组微生物岩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建伟;乙氧氟草醚悬浮剂及其触变稳定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秀秀;高效氟吡甲禾灵水乳剂乳化剂的筛选及其稳定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薛背背;氟铃脲水悬浮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力宇,甘枝茂,张国伟,杜远生;陕西洛南陶湾砾岩地震机理新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袁静;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4 田洪水,王金光,吕明英,王立法;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5 田洪水;袁静;张慎河;魏焕卫;张邦花;;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6 袁聚云,杨熙章,赵锡宏,董建国;上海软土各向异性性状的试验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6年02期
7 郁寿松,石兆吉,谢君斐,丰万玲;上海地铁隧道振陷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1期
8 石兆吉,郁寿松;软土震陷计算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4期
9 孟上九,袁晓铭;建筑物不均匀震陷简化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2期
10 孟上九,袁晓铭;建筑物不均匀震陷影响因素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珊;;预估液化震陷经验公式再探讨[J];工程抗震;1997年04期
2 徐舜华;王兰民;袁中夏;;黄土震陷初判指标的界定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2期
3 周燕国;陈云敏;社本康广;堀田洋之;;软粘土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离心机试验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6期
4 徐舜华;王兰民;孙军杰;吴志坚;;含水量对黄土震陷性定量影响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5 李冬;陈培雄;吕小飞;陈小玲;;软土地震震陷研究现状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2期
6 王强;孙军杰;王兰民;;黄土震陷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地震;2012年04期
7 杨石红,刘静蓉,刘金珠,石曾传;软弱地基土层震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2期
8 张向东;刘家顺;;风积土震陷变形试验研究[J];土壤通报;2014年01期
9 陈国兴,李方明,从卫民;多层建筑物地基震陷的简化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10 马烈;韩凯;;洪灾期间突遇地震情况下地基的震陷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惠珊;;建筑物液化震陷的预估[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黄海国;庄乐和;;黄土试样震陷变形试验与震陷曲线方程的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3 王峻;石玉成;;含水率的变化对黄土震陷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石兆吉;;液化地基上的房屋震陷[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牟崇元;;地基震陷的附加动应力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6 李兰;;动三轴软土震陷分析及抗震性能的评价[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王兰民;张振中;;地震时黄土震陷量的估算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8 周健;杨春林;;砂性土震陷的动力特性预测模型研究[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谭芳;基于参数等级划分模糊处理的黄土震陷灾害概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莹;江苏软土地基震陷特性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3 徐进;液化引起建筑物不均匀震陷分析方法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郭乐;宝鸡市台塬黄土震陷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孟凡超;液化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竹霞;关中地区黄土的震陷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裘国荣;黄土震陷变形的微结构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0年
8 胡煜文;场地震陷对地下管线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119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19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