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含共面裂隙群砂岩强度与破裂特征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00:18

  本文关键词:含共面裂隙群砂岩强度与破裂特征的试验研究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共面裂隙群 连通率 强度特征 裂纹扩展 充填方式


【摘要】:节理岩体力学行为是地下工程稳定分析及支护设计的基础。采用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对含充填共面裂隙群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加载试验,分析了连通率和充填方式对砂岩强度及变形破裂特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裂隙砂岩的力学性能较完整砂岩呈现出显著的劣化,且随着裂隙连通率的增大,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及弹性模量均逐渐减小;试样破裂过程中预制裂隙尖端先后出现Ⅰ类张拉裂纹和Ⅱ类剪切裂纹,但最终的失稳破裂面由II类裂纹扩展形成,Ⅰ类裂纹和Ⅱ类裂纹与预制裂隙的夹角随着裂隙连通率的增大逐渐增大;受充填方式的影响,裂隙砂岩的强度及变形特征均呈现出显著增大的趋势,而弹性模量提升幅度相对较小。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036003)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93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10290066)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裂隙岩体是地下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类复杂地质体,其力学性质上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各向异性、尺寸效应等特征。大量的岩石工程研究表明,岩体强度的劣化、失稳破坏模式等都与其内部裂隙的倾角、尺度及几何分布特征密切相关[1 3],深入研究裂隙岩体的力学行为,对地下工程稳定性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蒋昱州;温森;;两条断续预制裂纹粗晶大理岩强度参数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12期

2 杨圣奇;渠涛;韩立军;宗义江;牛双建;;注浆锚固裂隙砂岩破裂模式和裂纹扩展特征[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3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汪雷;;贯穿裂隙岩体锚固方向优化的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4 任利;谢和平;谢凌志;艾婷;;基于断裂力学的裂隙岩体强度分析初探[J];工程力学;2013年02期

5 陈新;彭曦;李东威;吕文涛;;基于两种破裂判据的裂隙岩体单轴压缩起裂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10期

6 张波;李术才;杨学英;王波;李明田;;裂隙充填对岩体单轴压缩力学性能及锚固效应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2年10期

7 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动载下两条断续预制裂隙贯通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8 李术才;李廷春;王刚;白世伟;;单轴压缩作用下内置裂隙扩展的CT扫描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9 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动载下3条断续裂隙岩样的裂缝贯通机制[J];岩土力学;2006年09期

10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贯穿裂隙岩体强度和破坏方式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筠;赵明阶;;节理裂隙岩体渐进破坏机理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左宇军;杨菊英;;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研究现状[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王国艳;于广明;宋传旺;;初始裂隙几何要素对岩石裂隙扩展演化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杨圣奇;渠涛;韩立军;宗义江;牛双建;;注浆锚固裂隙砂岩破裂模式和裂纹扩展特征[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5 郭彦双;朱维申;;压剪条件下预埋椭圆裂纹三维扩展实验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宋彦琦;李名;王晓;;表面裂纹对大理岩破坏特性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7 周剑秋;韩雪平;;超细晶粒对纳晶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4年07期

8 陈国飞;杨圣奇;;高温后大理岩力学性质及其破坏规律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8期

9 何本国;张志强;马腾飞;;大断面隧道模型试验水压模拟加载方法[J];工程力学;2015年01期

10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平;李宁;李夕兵;;静动载下共面非贯通裂隙贯通机制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王瑞红;李建林;蒋昱州;王宇;;含预制节理岩体卸荷条件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肖桃李;李新平;郭运华;;三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岩石的破坏特性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艳;采动岩体裂隙演化规律及破坏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晓静;深埋洞室劈裂破坏形成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志华;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诱发煤岩冲击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刘宁;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劈裂破坏的力学机理及其能量分析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地元;高应力硬岩胞性板裂破坏和应变型岩爆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宇;软岩瞬时及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汪亦显;含水及初始损伤岩体损伤断裂机理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韩建新;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岩体峰后变形特性和隧洞结构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孙旭曙;节理岩体卸荷各向异性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海波;岩石三维内部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克建;济南燕翅山山体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蒲成志;单轴压缩下类岩体裂隙材料断裂破坏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雍敏;裂隙岩体破坏机制非连续变形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廖成孟;大冶铁矿露天转地下安全回采工艺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海波;动、静荷载作用下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力学性能试验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吕海英;临近断层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制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杨宇;含裂纹岩块破坏过程精细测试技术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9年

9 张保;深井开采矿柱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验证[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张磊;锚杆加固对裂隙岩体力学性能影响的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时胜;霍普金森压杆技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11期

2 单仁亮,陈石林,李宝强;花岗岩单轴冲击全程本构特性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0年01期

3 易志坚;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种新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唐辉明;雁行式断裂构造的形成及其断裂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1992年01期

5 东兆星,单仁亮;高应变率下岩石本构特性的研究[J];工程爆破;1999年02期

6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7 周群力,佘泳琼,王良之;岩石压剪断裂核的试验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1年04期

8 朱维申,陈卫忠,申晋;雁形裂纹扩展的模型试验及断裂力学机制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9 刘东燕;范景伟;;二向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强度特性研究[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0 盛金昌,速宝玉,詹美礼;裂隙岩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有限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义连,满作武,薛果夫;三峡工程岩体破坏分析中面连通率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S2期

2 王晓明;夏露;郑银河;于青春;;基于三维裂隙连通率的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3 肖建勋;程远帆;王利丰;;岩体结构面连通率研究进展及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4 黄润秋,范留明;非均匀分布随机结构面连通率的概率模型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5 吴琼;唐辉明;王亮清;章广成;;基于平均迹长修正新方法的岩体三维连通率及抗剪强度参数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6 丛璐;宋彦辉;孟祥凌;;连通率法与Hoek-Brown经验估算法的力学参数估值比较[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年01期

7 马平;孙强;;亚碧罗地区结构面连通率研究[J];金属矿山;2010年08期

8 张斌,聂德新;利用岩石结构面网络模拟计算岩体带宽连通率及岩体强度参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4期

9 王晓明;黄孝泉;夏露;王吉亮;肖云华;于青春;;乌东德坝区拱座岩体三维裂隙连通率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茂昆;;关于岩石裂隙连通率的探讨[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又华;宋肖冰;;三峡工程左厂1~5~#机短小缓倾角裂隙迹长及连通率施工期专题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范留明;黄润秋;;随机结构面展布模型及其连通率估计[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锦飞;王宏新;李进敏;杨鹏飞;;亚碧罗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角结构面连通率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清辉;夯实“四个基础”提高执勤能力[N];人民武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志达;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坝肩抗力体连通率及抗滑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杨正文;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肩抗力体连通率及抗滑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任旭强;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区中缓倾角裂隙连通率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7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17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