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UH模型系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6:16

  本文关键词:UH模型系列研究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本构模型 强度准则 三维化 数值分析 UH模型


【摘要】: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合理的本构模型既能定性地揭示岩土的变形强度机制,也能定量地进行岩土体强度和变形计算。笔者20余年来潜心于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取得了以下3个方面的理论成果:1在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UH)参数,建立UH模型,该本构模型能够反映饱和超固结土的剪缩、剪胀、硬化、软化和应力路径相关性等特性,模型所用土性参数与修正剑桥模型完全相同;2扩展UH模型,使其考虑多种外部因素(温度、时间和基质吸力)、复杂特性(各向异性、结构性和小应变特性)和复杂加载条件(循环荷载、部分排水即渐近状态)等的影响;3提出广义非线性强度准则和满足热力学定律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从而实现了本构模型的合理三维化。UH模型已被嵌入到数值计算软件中,并被用于分析岩土工程问题。以上研究包括本构建模、强度准则、三维化方法和数值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岩土本构理论和应用体系。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047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2031)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0引言土的本构模型,或称为本构关系,是反映土的复杂应力应变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构建岩土本构模型的主要目的是:1在定性方面,揭示土的变形强度机制,通过对本构模型───────的理解来更好地把握土的基本特性;2在定量方面,为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eneralized non-linear strength theory and transformed stress spa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4年06期

2 ;Constitutive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02期

3 ;Asymptotic state behaviour and its modeling for saturated sand[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8期

4 ;UH mode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effects[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01期

5 罗汀;秦振华;姚仰平;冯兴;;UH模型切线刚度矩阵对称化及其应用[J];力学学报;2011年06期

6 姚仰平;万征;秦振华;;动力UH模型及其有限元应用[J];力学学报;2012年01期

7 YAO YangPing;KONG LingMing;HU Jing;;An elastic-viscous-plastic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2期

8 YAO YangPing;CUI WenJie;WANG NaiDong;;Three-dimensional dissipative stress space considering yield behavior in deviatoric plane[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8期

9 黄茂松;扈萍;张宏博;;考虑剪胀性和应变软化的粉细砂双屈服面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8年02期

10 姚仰平;李自强;侯伟;万征;;基于改进伏斯列夫线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3D contaminant migration model with consolidation dependent transport coefficient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2年01期

2 刘元雪,施建勇;岩土小应变问题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3 戴继;王铁宏;高广运;刘小敏;张季超;;由压缩试验分析砾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张伯虎;史德刚;;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统一强度理论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5 扈萍;黄茂松;马少坤;吕玺琳;;粉细砂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与试验验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介玉新;武海鹏;王乃东;杨光华;;岩土材料的剪胀方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张斌伟;严松宏;李平;;考虑围岩非线性和剪胀特性的地下硐室极限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罗汀;罗小映;;适用于冻土的广义非线性强度准则[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9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动力Ramberg-Osgood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10 姚仰平;周安楠;侯伟;;砂土硬化特征的描述及其试验验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Estimation of the Passive Earth Pressure with Inclined Cohesive Backfills: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is Considered[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Estimation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with Inclined Cohesive Backfills: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is Considered[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俞茂宏;廖红建;龚晓南;唐春安;胡小荣;;20世纪在中国的强度理论发展和创新[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仰平;侯伟;罗汀;王乃东;孔玉侠;;统一硬化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广信;司韦;张其光;;非饱和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夏桂云;Yoshimine M;宋丽;;统一强度理论对土质材料的实验验证和对比[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姚仰平;王乃东;;优于g(θ)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健;胡瑞林;余文龙;李丽慧;;考虑中主应力影响倾斜填土面朗肯土压力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殷昊;基坑逆作法及土体—支护结构变形性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9 仇敏玉;交通荷载对道路工后沉降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唐亮;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p-y曲线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彦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洋;深基坑支护与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文完;基于三剪统一强度理论的ANSYS二次开发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4 张俊;考虑非连续性土体性状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史晓英;变温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粘土的固结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崇茂;土石坝料的变参数R-O模型及其热力学解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付海清;人工激振下现场液化试验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刘洪林;海南某红土强度变形及结构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10 刘艳敏;巴东组软岩残坡积非饱和红粘土土水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再华,王权民,陈正汉;非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及分析[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杨林德;张向霞;;砂的原生各向异性强度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3 姚仰平;周安楠;侯伟;;砂土硬化特征的描述及其试验验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4 侯伟;姚仰平;;统一硬化模型在复杂加载条件下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5 栾茂田;许成顺;何杨;郭莹;张振东;;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单调与循环剪切特性的比较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6 冯大阔;张建民;侯文峻;;三维加载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7 李亮,赵成刚;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J];工程力学;2005年03期

8 张嘎;张建民;;土与结构接触面弹塑性损伤模型用于单桩与地基相互作用分析[J];工程力学;2006年02期

9 童朝霞;张建民;张嘎;;应力主轴旋转对波浪作用下堤防变形的影响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10 俞茂宏,,曾文兵;工程结构分析新理论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文雄;;亚塑性理论框架中粗粒土的本构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建民;;地震液化后地基大变形的实用预测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2 王富强;自然排水条件下砂土液化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丰土根;饱和砂土不排水动力特性及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4 王刚;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的物理机制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童朝霞;应力主轴循环旋转条件下砂土的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侯文峻;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静动力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姚捷;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喻葭临;土中剪切带扩展机理研究和扩展过程模拟[D];清华大学;2009年

9 宋飞;考虑侧向变形的各向异性填土土压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永辉;上覆硬壳层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德礼,孙颖,刘晓亚,蒋刚,蒙大桥,朱正和;UH和UH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J];物理学报;2001年1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331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31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