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混凝土循环加卸载动态损伤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14:18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循环加卸载动态损伤特性研究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土 循环加卸载 刚度退化 损伤 本构模型


【摘要】:利用大型多功能动静力三轴仪对混凝土试件进行了5种应变速率下的动态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增大,但峰值应变随加载速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离散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刚度退化规律。最后,选用基于Weibull统计理论的分段式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经验证,此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本构特性。
[Abstract]:The dynamic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compression test of concrete specimens under 5 strain rate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large multifunctional dynamic and static three axis instrument. The change law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rate, but the peak strain shows greater discreteness with the change of loading rate. On this basis,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law of concrete at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is further studied. Finally, a piecewise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based on Weibull statistical theory is used to fit the test data. It is proved that this model can simulate the constitutiv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material well.
【作者单位】: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092) 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2013PY020)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PY201308)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结构特征,加载前就已经在其内部或表面分布着微小的缺陷[1],遭受荷载作用后,内部微裂纹会不断的延伸扩展,随着荷载的增加,裂缝扩展速度加快直至各裂缝贯通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这个过程称为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研究表明,这个损伤演化过程在动荷载作用下与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海峰;宁建国;;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12期

2 彭刚;刘德富;戴会超;;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压缩性能及全曲线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3 李同春;杨志刚;;混凝土变参数等效应变损伤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4 周乐;王晓初;刘洪涛;;碳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5 王娟;李庆斌;卿龙邦;管俊峰;;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三维细观数值仿真[J];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6 张滨生;吴科如;;水泥混凝土疲劳破坏的损伤力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7 王春来;徐必根;李庶林;唐海燕;;单轴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源;柴军瑞;党发宁;;适用于农田水利建筑物的改良型数字混凝土模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黄瑞源;王志亮;李永池;章杰;;钢纤维混凝土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8期

3 沈峰;章青;黄丹;赵晶晶;;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的近场动力学模拟[J];工程力学;2012年S1期

4 张乐中;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6期

5 Rui He;Shuan-fa Chen;Pei-liang Cong;Shao-hua Ji;;Damage evolution model of strain harden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under the uniaxial stress st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3年02期

6 傅强;谢友均;龙广成;马昆林;尹晓文;;混凝土三轴蠕变统计损伤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10期

7 王俊鑫;蒋正波;;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及机理解释[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4年09期

8 胡磊;王志杰;何明磊;王奇;孟祥磊;;钢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的受力特征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9 谢燕;邓军;黄莉根;;玄武岩纤维网增强海砂水泥基薄板的力学性能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年12期

10 郑山锁;赵鹏;;冻融循环条件下砌体受压损伤本构模型[J];工业建筑;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峰;章青;黄丹;赵晶晶;;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的近场动力学模拟[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杨克家;李桅;陈联盟;;RPC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建构及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龙;纤维增强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赵造东;水工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东拂;混凝土多轴疲劳破坏准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曹伟;定侧压下混凝土三轴疲劳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朱劲松;混凝土双轴疲劳试验与破坏预测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孙道胜;聚丙烯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及其在道面工程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7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永靖;矿震对建筑结构疲劳累积损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鑫;各种应力状态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姚婵娟;混凝土疲劳损伤研究及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郝津津;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异形柱边节点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朱先存;钢筋混凝土桥梁在运营荷载下疲劳失效过程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铸钢;材料动态强度的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机理探讨[D];清华大学;2010年

6 宋慧;硫酸盐侵蚀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演化机理及其内膨胀力模型[D];宁波大学;2011年

7 张媛媛;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翟雪;海水中冻融循环后湿筛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骆行文;循环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郭子红;岩石损伤变形与尺寸效应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2 王政;倪玉山;曹菊珍;张文;;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5年06期

3 杨元霞,刘宝举;CFC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研究方法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4 王哲,林皋,逯静洲;混凝土的单轴率型本构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5 胡琼;颜伟华;郑文忠;;自密实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5期

6 胡时胜,王道荣,刘剑飞;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1年05期

7 陈升平,蒋俊玲,李四年;混凝土拉伸损伤演变的细观力学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8 商霖,宁建国;强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态本构关系[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9 韦未;李同春;;一种新的用于各向同性损伤模型的四参数等效应变[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10 杨洪生;赵国才;;碳纤维混凝土[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邬昆;非局部多尺度方法及其在混凝土重力坝细观分析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仕教,曾晟,王和龙;加载速率对石灰岩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2 尹小涛;葛修润;李春光;王水林;;加载速率对岩石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3 张连英;茅献彪;;高温状态下加载速率对石灰岩力学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11期

4 宫能平;罗裕繁;高远;;加载速率对岩石动态断裂韧度影响的试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5 许金余;刘石;;加载速率对高温后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唐礼忠;朱俊;刘涛;武建力;;基于颗粒流的矽卡岩静态加载速率效应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周辉;杨艳霜;肖海斌;张传庆;付亚平;;硬脆性大理岩单轴抗拉强度特性的加载速率效应研究——试验特征与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8 朱瑞赓 ,吴绵拔;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花岗岩的破坏判据[J];爆炸与冲击;1984年01期

9 王庚荪 ,朱瑞赓;加载速率对裂隙的断裂起动应力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1986年01期

10 李永盛;加载速率对红砂岩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孔庆峦;李文廷;任冠韬;李明宇;;不同加载速率下砂岩力学特性的研究[A];第三届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5年

2 彭芳乐;李福林;李建中;龙冈文夫;;砂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加载速率效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尹小涛;葛修润;李春光;王水林;;加载速率对岩石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席道瑛;谢端;张毅;何炬;;加载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及声发射率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5 鞠庆海;吴绵拔;;混凝土动三轴破裂的试验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许金余;刘石;;大理岩冲击加载试验碎块的分形特征分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强;加载速率对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曹闻博;不同加载速率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晟锋;循环荷载与静载组合加载下岩石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晓丽;加载速率对钢筋混凝土高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丽娜;考虑加载速率影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崔彦平;连续加卸载条件下重塑黄土K_0固结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张平;非贯通裂隙岩机低温动力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8 白月明;循环荷载作用下盐岩疲劳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6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46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