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演化与体积扩容方程

发布时间:2017-12-31 21:32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演化与体积扩容方程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损伤演化 扩容 本构模型


【摘要】:与时间相关的岩石扩容现象源于岩体内部大量微裂纹的张性扩展。从断裂力学的裂纹研究出发,探讨不均匀加卸载过程中,岩体内部微裂纹在应力集中源附近的局部拉应力作用下,裂隙萌生和扩展的动态过程,并利用散布损伤力学手段描述裂纹体系的动力行为,建立起微观断裂与宏观扩容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扩容方程能够有效地描述加卸载过程中裂隙岩体的动态损伤演化和体积扩容全过程,与已有的形变方程一同构成深部岩体变形破坏动态本构模型的完备方程组。
[Abstract]:Zhang extended source rock dilatancy phenomenon and time related to rock a large number of micro cracks. Starting from crack fracture mechanics research, explore the uneven loading and unloading process of rock microcracks in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near the source of local tensile stres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rack initiation and expansion, and the use of spread the damage mechanics metho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crack system, set up between the micro and macro fracture expans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can effectively describe the whole process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process in fractured rock dynamic damage evolution and volume expansion,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existing damage deformation equation of complete equations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deformation of deep rock mass.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309233,51309234)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破坏过程中与时间相关的体积扩容及剪切滑移是影响深部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1-2],已有的研究表明,非均匀加卸载情况下岩石变形破坏会产生明显的体积膨胀效应,段艳燕和宋宏伟[3]指出某些巷道由于岩体的碎胀而产生的变形占巷道总变形量的60%以上,目前关于扩容效应的研究已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段艳燕;宋宏伟;;岩石峰后剪胀效应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方敏杰;任会兰;宁建国;;准脆性材料中椭圆形微裂纹的生长与演化[J];材料工程;2013年02期

3 李杰;王明洋;张宁;范鹏贤;;深部岩体动力变形与破坏基本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5期

4 陈宗基;;地下巷道长期稳定性的力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年01期

5 陈宗基;;岩爆的工程实录、理论与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6 陈宗基;石泽全;于智海;伍向阳;金济山;;用8000KN多功能三轴仪测量脆性岩石的扩容、蠕变及松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7 陈宗基;康文法;黄杰藩;;岩石的封闭应力、蠕变和扩容及本构方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1年04期

8 李杰;王明洋;范鹏贤;施存程;;岩体的加、卸载状态与能量的分配关系[J];岩土力学;2012年S2期

9 王明洋;解东升;李杰;张宁;;深部岩体变形破坏动态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士良;;基于滑动裂纹模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范秋雁;试论软岩支护的理论基础[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3 王红伟,王希良,彭苏萍,周瑞光;软岩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4 熊继有,钱声华,孙文涛,王希勇;石油工程中岩石裂纹扩展与破坏机理研究[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5 段艳燕;宋宏伟;;岩石峰后剪胀效应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李道娟;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特性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7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赫建明;;大跨度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的Bayes优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8 左建平;柴能斌;周宏伟;;赋存深度对玄武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王志亮;黄景忠;范书群;王建国;;岩石爆破中塑性压剪损伤的数值模拟[J];火炸药学报;2006年05期

10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宏刚;宋彦琦;;断裂力学中两种断裂准则的认识及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Boris J.P.Kaus;;Thermal localization as a potential mechanism to rift crat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赫建明;;大跨度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的Bayes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章仕灵;邵顺安;陈海兵;李先章;邓涛;;闽南风化凝灰熔岩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5 赵瑜;李晓红;顾义磊;陈陆望;李丹;陈浩;;高应力区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贺永年;刘红岗;张后全;蒋斌松;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刘谦;孔德坊;;某工程软岩强度的时间效应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9 王杰;;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10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玉广;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三维应力场及全缝长整体压裂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郭臣业;岩石和瓦斯突出发生条件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发强;新义煤矿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春光;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姜世元;缺陷法控制冲击地压的力学分析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成成;综放开采断层应力分布特征与冲击危险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欢;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线路地表沉陷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李利峰;梁北煤矿特软煤巷锚固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康杰;单颗粒脆性材料冲击破碎三维数值模拟[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会兰;宁建国;王颖;;陶瓷材料破坏的声发射特性[J];材料工程;2009年02期

2 任会兰;方敏杰;贺建华;;压缩载荷下陶瓷材料声发射特性的实验研究[J];材料工程;2012年02期

3 赵生才;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香山科学会议第230次学术讨论会侧记[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鄢建华,黄宝德,汤雷;岩石类材料峰后本构关系研究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5 王明洋,葛涛,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6 王明洋,王立云,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Ⅱ)[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叶裕恭;刘道川;;含微裂纹的95%Al_2O_3陶瓷的力学性能[J];固体力学学报;1990年02期

8 钱七虎;深部岩体工程响应的特征科学现象及“深部”的界定[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朱建明,徐秉业,岑章志;岩石类材料峰后滑移剪膨变形特征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10 董方庭,宋宏伟,郭志宏,鹿守敏,梁士杰;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J];煤炭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2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3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刘泉声;吴月秀;刘滨;;应力对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影响的离散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5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王月英;姚军;黄朝琴;;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综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杨建平;陈卫忠;吴月秀;谭贤君;;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张量数值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8 周志芳;裂隙岩体三维渗流问题的边界元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9 刘培泰,张景德,王乃光,潘和平,刘吉善;裂隙岩体强度试验单点法及其前景[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3期

10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路亚妮;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试验及破坏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勇;稀疏裂隙岩体三维饱和水流—传热及热应力半解析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薛娈鸾;裂隙岩体的渗流与应力应变耦合的复合单元算法[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海波;动、静荷载作用下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力学性能试验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韩松峰;裂隙岩体在水—岩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分析及其加固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吕;渗流影响下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制的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剑;层状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健;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齐曲;裂隙岩体的随机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倩;裂隙岩体渗透特性尺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1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61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3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