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板式抗滑结构设计理论及研究应用
本文关键词:组合板式抗滑结构设计理论及研究应用 出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组合板抗滑结构 理论计算 数值模拟 试验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增大和向山区的延伸,遇到了大量的边坡及滑坡问题。边坡和滑坡治理中应用最广的抗滑桩,采用人工开挖,消耗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大,并且桩坑开挖存在安全风险,钢筋水泥等材料消耗大;机械成孔的圆形截面桩,虽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但因同等截面时其抗弯能力小于矩形截面桩而不经济。所以,在既有支挡加固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能机械化施工并节约资源的抗滑支挡结构意义重大。根据地下工程中机械开槽技术的发展,提出组合板式复合抗滑新结构,以弥补现有抗滑支挡结构的不足,从而达到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约材料的目的。本文依托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合板式复合抗滑结构研究》课题,运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课题中提出的“门”字型和“工”字型两种结构进行研究,在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性、结构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设置条件和比例尺寸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门”字型结构内力计算可以分上下两部分进行,滑面以上采用刚架法,滑面以下采用弹性地基梁法,且必须考虑滑面处结构的变形协调进行计算;2)“门”字型结构前后立板间岩土体性质对力的传递影响明显,根据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结构位于粘性土中的推力传递系数可取0.67,砂砾类土中的推力传递系数可取0.50,微风化岩中的推力传递系数可取0.59;3)粘性土地层立板间距可取3m,砂砾类土地层可取4.5m、微风化地层可取3m;4)“门”字型结构因其柔性较大,立板进入滑面(带)以下的锚固段长度由结构顶部位移和锚固段板外岩土体所受最大压应力控制;5)“工”字型结构选择立板截面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小于5时,截面的影响宽度与矩形截面桩相同,可以采用普通抗滑桩方法计算结构内力;6)“工”字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优于“门”字型结构,相同条件下其极限承载力约为“门”字形结构的1.35倍。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cale of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tension to the mountain area , a great deal of slope and landslide problems have been encountered . When the ratio of the cross - sectional width to the thickness is less than 5 , the width of the cross - sec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rectangular cross - section pile , and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ommon anti - slide pile method ; and 6 )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of the " work " type structure are better than the " gate " type structure , and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 work " type structure is about 1.35 times of the " gate " font structur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75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晨光;姜祖彬;李光;姜霞;李金洲;;抗滑桩设计探索与初步实践[J];中国矿山工程;2008年04期
2 任伟中;陈浩;唐新建;白世伟;范建海;方晓睿;;运用钻孔测斜仪监测滑坡抗滑桩变形受力状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3 李明镇;关于空心抗滑桩的研究[J];铁道建筑;1993年11期
4 陈立新,王士川;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1997年07期
5 王士川,陈立新,张进;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Ⅱ)[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张立舟;皮小强;岂凡;;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典型抗滑桩为例评估弹性抗滑桩安全性[J];路基工程;2013年06期
7 张军,谢珍;抗滑桩设计计算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0年02期
8 邹广电,陈生水;抗滑桩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法及其优化数值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9 余小马;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勘测;2003年01期
10 郑束宁,孙小三,吕庆,尚岳全;优化设计理论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同录;李萍;;抗滑桩设计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门玉明;李寻昌;张涛;韩冬冬;王海英;;锚索抗滑桩破坏模式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斌;王舟;罗培聚;陈富强;;抗滑桩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4 王雷;赵法锁;王艳婷;;基于最低工程造价锚索抗滑桩锚拉力匹配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谭捍华;;公路抗滑桩的类型及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颖人;赵尚毅;梁斌;宋雅坤;雷文杰;;抗滑桩设计新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8 吴应祥;刘东升;宋强辉;欧益宏;;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抗滑桩内力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李荣海;迟淑萍;;全埋式钢轨抗滑桩在边坡处治工程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肖尊群;许彩云;江勇;焦如义;杨天冰;;刚性抗滑桩结构锚固深度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不同位移模式下挡墙和抗滑桩稳定性上限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周群华;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改进模式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晓咏;抗滑桩现场试验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5 肖淑君;锚拉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荣建;土坡中抗滑桩抗震加固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辉;拱形抗滑桩墙结构体系工作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于洋;双排抗滑桩受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星;边坡抗滑桩受力分析与结构优化[D];三峡大学;2010年
2 李霍;抗滑桩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及结构安全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宫大辉;内埋抗滑桩加固高填方边坡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秦晓睿;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震;小河沟2号滑坡治理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罗惠;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最小势能稳定性分析方法[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7 梁家珲;泥岩抗滑桩现场静载试验与相关设计参数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晏洪刚;微型钢管抗滑桩的抗滑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燃;抗滑桩震损破坏特征分析及修复加固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温祥虎;双排式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9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6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