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膨胀土基坑支护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成都地区膨胀土基坑支护技术研究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膨胀土 基坑工程 支护技术 极限平衡法 数值分析 安全系数
【摘要】:进行建筑基础建设时,基坑的稳定性对工程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成都东部台地地区众多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往往会遇到具有膨胀性的成都粘土,这类基坑开挖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困扰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总结课题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膨胀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成都地区表现的特性;然后对膨胀土基坑边坡进行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根据边坡安全系数研究其参数敏感性、裂隙影响规律及支护设计效果;最后基于成功案例,综合安全、经济及施工工艺方面综合总结出不同深度膨胀土基坑适宜的支护技术。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一系列的膨胀土地层的各种参数以及基坑边坡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高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中膨胀土的凝聚力(C值)的对稳定性的影响比产生内摩擦角(Φ值)要大;(2)张裂隙影响分析表明,在坡顶不同位置处产生裂隙并向下发展过程中,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会由无影响、加重影响到稳定影响阶段,其中开始影响深度可作为裂隙预警基础值,而稳定影响深度可作为裂隙发展最不利深度的参考值;(3)支护效果对比分析表明,在满足其它条件下,进行坡底锁脚支护设计是最经济方式,支护反力最有效的作用区域为距离坡脚1/3坡高区域,距离坡顶1/3坡高区域不建议作为支护合力设计作用范围;(4)较浅基坑(5m)实例应用分析表明,其宜采用锚喷结合应力卸荷槽加矮脚墙(脚墙高度不大于0.5m)的方式进行支护,粘土层中的锚杆(土钉)只考虑加工倒剌,不宜注浆;(5)中深基坑(5~10m)实例应用分析表明,当其粘土厚度不大于5.0mm且粘土层处于坑壁下部其支护方式宜采用锚喷结合卸荷槽加高脚墙(脚墙高度在0.5m~1.0m范围)的方式进行支护,粘土层中的锚杆(土钉)只考虑加工倒刺。不宜采用注浆方式。若粘土层处于坑壁上部,则支护方式宜采用排桩及桩间土支护;(6)深基坑(10m)实例应用分析表明,较适宜选择采用锚拉桩加桩间土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pit is decisiv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Many areas in eastern Chengdu platform foundation pi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often encountered with expansive clay in Chengdu, this kind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has been plagued by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first study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expansive soil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Chengdu area; then the expansive soil slope by numerical analysis of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lope safety coefficient parameter sensitivity, influence law of fracture and supporting design effect; finally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case, comprehensive security, economy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summarized suitable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depth expans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rough a series of land expansion The various parameters of layer and foundation pit slop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cohesion of the expansive soil slope stability in (C) impact on stability than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 value) to large (2); Zhang Liexi effec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racks in the top of the hill and dow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influence of no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lope, increasing impact t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stag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crack began to affect the depth based early warning value, and can be used as a stable influence depth of crack development the most unfavorable depth reference value; (3) analysis of the supporting effect compared to meet other conditions, to the bottom of the slope lock foot support design is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supporting regional force the most effective distance for 1/3 high slope slope area,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1/3 high slope area is not recommended as the supporting force design scope; (4) shallow foundation pit (5 M) example show that it should be sprayed with the stress relief groove and short leg wall (foot wall height not more than 0.5m) by way of supporting anchor in clay layer (soil) only consider the processing of barbed, not grouting; (5) deep foundation pit (5 ~ 10m)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shows that, when the thickness is not greater than 5.0mm and the clay layer in the pit wall of the lower part of its supporting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with the anchor unloading groove heightening foot wall (foot wall height in 0.5m ~ 1.0m) by way of supporting anchor in clay layer (soil)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processing of barbs. The grouting way. If the clay laye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it wall, supporting way should adopt the pile and soil between piles supporting deep foundation pit; (6) (10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choose suitable anchor pile and soil between piles supporting suppor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443;TU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武;蚌埠市膨胀土的几点特征及应用[J];当代建设;2001年04期
2 陶维鑫;合肥膨胀土湿度系数ψ_w取值分析[J];当代建设;2001年05期
3 区马,张克绪,周敏锋;膨胀土引起的工程灾害及其教训——苏丹国的情况[J];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4期
4 宁根成;浅谈地区膨胀土的性质[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9期
5 李树军;膨胀土的判别及其危害防治[J];吉林水利;2004年10期
6 方磊,黄小军,许明军;膨胀土初步判别的指标[J];交通标准化;2004年12期
7 杨和平,曲永新,郑健龙;宁明膨胀土研究的新进展[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8 惠会清,雷胜友;膨胀土膨胀机理及其改良(抑制)方法的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2期
9 陈善雄;余颂;孔令伟;郭爱国;刘观仕;;膨胀土判别与分类方法探讨[J];岩土力学;2005年12期
10 王向阳;;浅谈膨胀土的危害与处置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钊;刘祖德;陶建生;;鄂北岗地膨胀土渠道的破坏与防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孔令伟;方晓睿;郭爱国;;膨胀土的基本性质与路基工程实践研究现状与展望[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尚蔚;郑俊杰;;南阳市膨胀土湿度系数的研究及应用[A];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羽;王湘莉;袁春涛;;公路膨胀土的处理与施工[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5 王斌;谢梁萍;卞可;;膨胀土改性试验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6 姚海林;周保生;;神经网络在当宜高速公路膨胀土分类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何信芳;陈林;;膨胀土湿度系数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8 谭罗荣;张梅英;邵梧敏;;膨胀土的某些力学行为及影响因素[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段萌笋;郑春元;郁时炼;;石灰改良膨胀土特性试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10 孔令伟;;膨胀土的性状与处治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均红 记者 徐兰山;“以柔治胀”破解膨胀土防治难题[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许连峰;膨胀土研究取得初步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4年
3 王秋霞;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出成果[N];中国交通报;2004年
4 马和亮;“膨胀土”危害固海扩灌工程[N];宁夏日报;2008年
5 黄兴华;“以柔治胀”对付膨胀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胡秀英 邓崛峰;攻克公路工程的“癌症”[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滕继濮;筑路“癌症”?有方可治[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洪亮;驯服膨胀土这只“拦路虎”[N];中国水利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孟庆丰 通讯员 张韶军;膨胀土筑路技术化身生产力[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洪涛;降伏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汉中地区膨胀土工程特性及其滑坡变形机理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欢;陇南地区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陈善雄;膨胀土工程特性与处治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汪明元;土工格栅与膨胀土的界面特性及加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潘宗俊;膨胀土公路路堑边坡工程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任青阳;膨胀土和砂土弹塑性本构关系数值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贾景超;膨胀土膨胀机理及细观膨胀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雄威;膨胀土湿热耦合性状与路堑边坡防护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9 赵金刚;降雨—蒸发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填方边坡稳定性及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李化云;浅埋大跨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支护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云南省曲靖市区膨胀土的判别与分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柯宏;高速铁路膨胀土路堤沉降变形及湿热性状监测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娟;陕南土坎梯田田坎力学特性与垮坎原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大绪;浸水条件下云桂地区膨胀土低矮路基沉降变形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璐;合肥膨胀土地层明挖地铁车站两阶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郭智;汉中地区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分析及人工配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7 唐晟蓝;气候环境因素对石灰处治膨胀土强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黄丁俊;膨胀土和红粘土的水力和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9 黄欣;新型土壤处理剂对膨胀土的改良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邓丁杰;基于开源GIS的海南省公路膨胀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6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7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