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成都 地域文化 景观走廊 策略 空间结构 文化弥散 文化圈
【摘要】:作为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演化。而在时序推进过程中,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城市文化结构和物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空间的构成及结构变形、发展影响良多。成都系历史文化名城和当今西部第一大都市,其城市发展形态为为现代城市所常见的环形放射状摊大饼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成都由市中心向外扩张发展到三环及三环以外。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给成都带来一系列诟病:城市空间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空间建设失调、城市空间形象低俗、城市空间精神衰落、城市空间文化沉沦。鉴于中国各大城市“千城一貌”的现状,笔者将总结城市聚散理论、城市空间结构论、系统论、城市生态理论、环境心理学论为探寻成都城市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作理论铺垫。成都以古蜀文化为代表,地域特色文化性强,距今已有近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成都市文化以岷江上游为发育点,逐渐向成都平原迁徙。在根据前人文化景观架构的构建基础、以及史料记载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以成都中心城区(主城区,三环路内)为主要研究范围,进行文化景观的梳理,并结合前人对成都市空间结构的梳理,研究城市文化弥散与城市结构的关系。通过研究探究到,文化和城市结构是发展是有弹性的,在相当长时间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结构的发展相匹配。在此研究上,通过对成都城市空间结构与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找寻成都文化发展的规律:因河而生,且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的稳定性”。通过总结文化弥散轨迹与城市相互关联的规律后,在对“府南河”文化景观走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这一文化弥散规律,提出“府南河”文化景观走廊被环路切割景观破碎化、相应走廊公共设施缺乏、开放空间系统被各类用地压缩、文化景观点缺失、沿河传统性建筑印象衰弱5项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补足:利用植株打通绿色走廊、增设公共设施、控制景观走廊区域内层高、补偿绿地、新增现代文化景观节点。以此对成都最具文化承载力的成都府南河的南河沿岸文化景观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典型案例针对成都市府南河影响下三重文化圈的整合提出策略即第一圈层整合梳理现有景观,第二圈层增补修复成都因摊大饼式发展所导致的东面文化景观缺失问题、第三圈层梳理保护未来待开发的文化景观点,以达对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成功构建之目标。
[Abstract]:As the sum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regional culture evolves with time. As a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cultur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state of urban spac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Chengdu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first metropolis in wester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engdu expande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o the third ring and the third ring. At the same time. Urban development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criticism to Chengdu: the disappearance of urban spatial memory, the convergence of urban features,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imbalance, urban space image vulgar, urban spatial spirit declin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ne thousand cities and one appearance" in the major cities of China, the author will summarize the theory of urban accumulation and dispersion,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urban ecology.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hengdu's cultural landscape corridor. Chengdu is represented by ancient Shu culture with strong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Nearly 3,000 year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Chengdu culture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s the development point, gradually migrated to the Chengdu Pla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vious cultural landscape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paper firstly takes Chengdu central city (main urban area, Sanhuan road) as the main research scope, comb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omb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engdu by the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pers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urban structure is elastic in a long time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structure match. 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f Chengdu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find out the law of Chengdu cultur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river. And has a certain "stability of resilienc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ack of cultural dispersion and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unan River" cultural landscape corridor status quo. Using this law of cultural dispersion,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orridor of "Funan River" has been cut into pieces by circular road, the public facilit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corridor are lacking, the open space system is compressed by all kinds of land use,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points are missing. Along the river traditional building impression weakness 5 deficiencies, targeted complement: use of plants to open the green corridor, add public facilities, control the landscape corridor area inner layer high, compensation green space. A new modern cultural landscape node is added to integrat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long the south river of the Chengdu Funan river, which has the most cultural bearing capacity in Chengdu, and take this as a typical cas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iple cultural circ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unan river in Chengdu.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first layer of integration to comb the existing landscape. The second layer is added to repair the lack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east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read cake in Chengdu. The third layer combs and prot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the East-West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rridor in Chengdu.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2 肖旋;林辉;;城市化影响下我国乡村文化景观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1年05期
3 刘红纯;;文化景观基础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J];风景园林;2012年01期
4 方明;李晟;王宽;;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5 陈雨虹;;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的文化景观观念及启示[J];山西建筑;2013年11期
6 鲍世行;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J];中国水利;2000年02期
7 欧学利;;关于企业廉政文化的探析与构建[J];广西电业;2005年10期
8 王燕;张新荣;王新军;;论常州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04期
9 郑翔;;构筑大学校园文化景观[J];美术大观;2006年07期
10 肯·泰勒;韩锋;田丰;;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中国园林;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3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4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8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9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刘燕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晓娜;洛阳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肖敏;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山岳文化景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9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张娟娟;回族文化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5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8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