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模式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模式 出处:《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明长城 山西省 军事堡寨 遗产廊道 保护与利用模式
【摘要】: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具有一定纵深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山西省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这些军事堡寨主要面临如下的困境:生态环境脆弱、文化遗产"孤岛化"和"边缘化"、遗产本体遭受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等。以问题为导向,在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下提出由"生态经济区、绿色廊道、游步道、展示功能区"四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军事堡寨区域保护与利用网络模式,该模式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呈线性分布的军事堡寨,以及沿线紧密相关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并将推动明长城沿线地区的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Abstract]:The Great Wall is not a single wall, but by the wall, Lou, Guan City, Fort, Beacon Tower and other fortifications which has certain depth of the tight defense project complete system. The core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the Great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military defense period, the territory retained a large military fort, the military fort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difficulties: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sland" and "marginalized", the destruction of heritage bod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tardation. To the problem oriented, i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provided by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green corridor, trails, and network mode the military fort protected area forme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display area", the mode of Shanxi Ming military fort along the Great Wall is a linear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in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eries, It will als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along the areas along the the Great Wall.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分类号】:TU984.2
【正文快照】: 1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长城是中国冷兵器时代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其中明代长城保存程度最好,分布范围最广,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议最少的长城。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所、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申茂;张萍;张玉坤;;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建筑学报;2012年S2期
2 王琳峰;郭宇力;;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年06期
3 戴鹏飞;谌文武;;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4 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J];新建筑;2006年01期
5 李慧;;浅析煤炭开采对陕西榆林市明长城遗址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2年10期
6 陈军;金舒平;廖安平;赵有松;张宏伟;荣大为;杨招君;;基于遥感的明长城立体量测[J];科学通报;2010年16期
7 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年S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新天;;银川境内明长城亟需保护[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2 景爱;;卢龙县桃林口明长城现状与保护[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1期[C];2009年
3 葛勤;;保存完整 山丹汉明长城引起国内外关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4 郑严;;山西大同长城学会会员徒步考察左云县境内明长城[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4期[C];2012年
5 郝彦刚;李鹏;;明长城神木段形置初探[A];《万里长城》2008年第4期[C];2008年
6 高寿仙;;明长城研究的一块厚重基石——《明实录长城史料》书前赘言[A];《万里长城》2011年第4期[C];2011年
7 陈倩;;明长城“北京结”防线的形成及布防策略[A];《万里长城》2007年第3期[C];2007年
8 胡明;;最小的“口” 最大的“关”——明长城小境门考[A];《万里长城》2007年第3期[C];2007年
9 李亚忠;;中国东部燕、秦、始皇、汉、北齐、唐、明长城新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3期[C];2009年
10 洪峰;;对北京境内明长城保护的思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复兴;谁在向文化遗产日叫板[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2 孟苗邋实习生 仝美超;我省明长城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N];山西日报;2007年
3 李欣;我省明长城将揭开神秘面纱[N];青海日报;2008年
4 宏亮;我省明长城资源家底基本摸清[N];太原日报;2008年
5 记者 褚艳邋实习生 郭诗琪 王晨晨;我省境内明长城资源基本摸清[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6 任会斌;内蒙古将维修保护明长城[N];西部时报;2008年
7 李彤;辽宁明长城“抻长”106公里[N];沈阳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杨纯;明长城测量工作基本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冕;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N];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韵;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2 李宇业;青海境内明长城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蔡文超;神木段明长城保护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张鸥;北京明长城分布现状及其损毁保护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邢永民;甘肃境内黄河以西地区明长城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徐凌玉;明长城军堡形态规制研究与比较[D];天津大学;2014年
7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苏娜;青海明长城气候环境与病害发育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阮渊博;辽宁省明长城建造特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白贵斌;苔藓及地衣对凉州明长城的保护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1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0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