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13:21

  本文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约束性 MCR 开发适宜性 Monte Carlo 出处:《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海西地区是我国四大经济区之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建设用地的需求。而福建省作为海西地区的主要省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96年到2012年总量增长了1.207×104hm2。根据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色,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耕地面积为全国最低,海岸线长达3751.5km,而坡度小于6度的可用于建设用地拓展的平原地仅占24%。同时,该地区各类建设用地项目不断开发,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演变的趋势逐渐壮大,导致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错位问题越发严峻。本论文针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及管制不合理等问题,将区域建设用地结构从单一的数量控制优化到空间区位上,选取福建省晋江市(下海和平原)和邵武市(上山)为典型研究区,主要开展了三项研究内容:(1)首先从建设用地拓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对研究区生态约束性指标进行反演,为计算空间单元建设用地拓展综合生态约束性格局指数服务;(2)基于生态约束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晋江市“下海”-滨海滩涂地、“平原”-低效用地及邵武市“上山”-低丘缓坡地三大空间视角下的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3)最后基于生态约束性与经济发展对研究区建设用地开发的影响计算比较优势度,探讨2020年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和邵武市“山”地的空间配置最优模式,为国土资源各部门调整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发现为:(1)首先,建设用地拓展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拓展研究中必须考虑生态约束性要素的影响,而研究区建设用地拓展生态约束性格局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本论文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及游憩廊道3大生态因子格局特征来看,约束程度分布与区域自身水系、植被地形条件等相关性显著。基于水源涵养及洪水调蓄约束格局的分析结果,约束程度较高区域为滨海滩涂周边乡镇,由滨海向内陆地区延伸,约束格局指数逐渐降低;游憩廊道格局中,由水网向外约束程度逐渐降低,人为干扰对游憩源的影响逐渐减小。综合三大格局对区域生态约束性分析结果显示,极重要等级地区位于地形较高山脉和滨海沿边,为禁止开发区域;水网及道路两侧为重要等级地区,对城市发展保护作用较大,为限制开发区;中低重要等级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为加大绿色产业附值及合理构建生态安全廊道提供依据;相比之下,极低等级重要性集中于现状已有的建成区附近,该区域的规划应重点考虑人口分布与建设用地规划的相互作用。(2)其次,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将晋江市从“下海”与“挖潜”、邵武市从“上山”空间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晋江市挖潜改造以中部和安海镇两大区域最适宜、滨海滩涂以围头湾段最适宜,邵武市低丘缓坡地建设用地开发以富屯溪周边乡镇要优于其他区域。低丘缓坡地研究的适宜性开发区域(30.60%)主要分布在主水系两侧及公路较集中的区域,限制建设的比例相对较高(48.05%),主要分布在适宜建设区的资源周边,禁止建设区(21.35%)分布基本为环境较恶劣地区;滨海滩涂地开发的生态敏感度较高区段为深沪-塘东段与安海湾段,其次为深沪湾段,生态敏感性较差的为围头湾段;低效用地研究结果中低效率较大的为紫帽镇、西园街道及永和镇,改造潜力最大的为永和镇及紫帽镇,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因素都密切相关。(3)最后,基于建设用地拓展生态约束性和“山-海-原”开发适宜性分析结果,深入分析2020年晋江市与邵武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最优模式,发现未来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向北部集中,南部以滨海新区为主要发展区域,邵武市“山”地建设用地主要围绕富屯溪周边向外发展。在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3种模拟结果中,模拟结果2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前提下,重点针对经济潜力较强区域进行开发的最佳方案。低效用地研究区开发强度较大以北部村镇居多,该区建设用地往经济潜力较大区域扩散;滨海滩涂围头湾海段未填海域在配置后开发强度为80%,是帮助解决内陆地区建设用地密度过高问题的桥梁。邵武市“山”地建设用地拓展较发达地区在配置后开发强度为30%左右,城郊镇与吴家塘镇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次大,该区域发展可加大邵武市中心城区范围,提高总体的经济效益。
[Abstract]:In this paper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 eight mountains and one water sub - field " in Fujian Province , the land area of the region is increased by 1.207 脳 104hm2 .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ecological constrai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constraint factor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Shangshan " space , and find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middle and the middle of the town .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the low - utility research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main water system and the city of Shaowu .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the land in the coastal plain is about 30 % .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2020年前新增585万公顷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1期

2 ;甘肃下发通知严控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8期

3 石成球;;1997年全国设市城市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统计[J];城市规划通讯;1999年22期

4 陈光钦;;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对策与建议[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11期

5 陈双,余学军;权威化管理是确保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J];长江建设;2000年06期

6 周怡生;为上海城乡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南汇东滩滩涂促淤围垦工程简介[J];上海建设科技;2000年01期

7 ;北京等26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将被暂停[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8 ;安徽出台建设用地置换办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6年19期

9 顾月蕾;;《物权法》视角下电网建设用地若干问题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8年11期

10 ;建设用地项目[J];城市住宅;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浩;;浅谈建设用地的开发及对策[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素红;;加强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的对策与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9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王春红;;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绿化建设用地的三个问题[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曾广鸿 单卫东;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刘子烨;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仅剩20平方公里?[N];联合时报;2012年

3 记者 方芳;我市全面清理整改建设用地[N];湘潭日报;2012年

4 记者 宋禹飞 通讯员 陈建农;安徽今年将供应55万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龙晓庆;未来7年深圳建设用地只剩59平方公里[N];民营经济报;2013年

6 记者 宗时风;宁夏首次建立建设用地动态监控机制[N];宁夏日报;2013年

7 李博;建设用地迈向城乡统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8 记者 邵海鹏 刘展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梁现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开展试点[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马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友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胡立兵;转型期我国城市土地供应管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郑俊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贝涵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5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太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世聪;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费燕;云南“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郭黄琛;介休城区及其近郊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孙立宁;济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燕铟;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林王锋;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莹;岩溶山区不同尺度的城镇扩张遥感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30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30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