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地震竖向分量对LRB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近场地震 切入点:竖向地震动 出处:《工程力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该文主要对比分析了近场区竖向地震动对LRB基础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较为精确的有限元模型:上部结构采用纤维模型以考虑隔震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塑性变形,隔震层采用能反映隔震支座水平和竖向力学性能相互耦联的"Ryan-Kelly"力学模型;同时,综合考虑隔震支座的剪切破坏和拉压破坏以确定支座的破坏界限;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隔震结构在水平地震单独作用和水平竖向地震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近场区竖向地震动对于隔震支座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在较大的竖向分量作用下,隔震支座可能会在剪切破坏之前先发生拉压破坏;对于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竖向地震动的影响具有随机性,但同样不可忽略,在某些工况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其水平动力响应。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 in near field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LRB infrastructure is analyzed. A more accurat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ABAQUS software: the superstructure adopts fiber model to consider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isolated structure under near-field earthquake. The isolation layer adopts the "Ryan-Kelly" mechanical model, which can reflect the coupling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isolation bear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hear failure and tension compression failure of the isolated bearing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to determine the failure limit of the bearing.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isolation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horizontal earthquake alone and horizontal vertical earthquake is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ar field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ailure mode of isolation support. Under the action of large vertical component, the isolated bearing may be subjected to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failure before shear failure. The effect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uperstructure is random, but it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horizontal dynamic response can be greatly reduced by considering vertical seismic acti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134,51178203) 贵州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黔科合重大专项[2011]6014)
【分类号】: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础隔震通过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辉霞,高全玲;基础隔震砌体结构住宅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8 苑国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锦霞,韩海崴;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10 陈华明,刘伟庆,孙雪梅;基础隔震住宅楼方案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72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7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