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能量的不同类型耗能支撑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6 10:30

  本文选题:钢框架 切入点:屈曲约束支撑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对比分析金属屈服型、黏滞阻尼型及摩擦型这三种不同的耗能支撑的减震效果,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较为准确地模拟了三种支撑以及钢材的滞回行为。以一个10层钢框架结构为例,在层间位移角为1/50时支撑单周耗能相等的前提下,对设有这三种类型的耗能支撑的钢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了钢框架结构和耗能支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及损伤耗能规律。用逐步增量动力分析法,对结构进行了结构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耗能支撑的运用,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小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损伤,实现结构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屈曲约束支撑和摩擦型支撑减震效果相近,黏滞阻尼支撑减震效果最好。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hock absorption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s, metal yield type, viscous damping type and friction type,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BAQUS software. Three kinds of braces and the hysteresis behavior of steel are simulated accurately. Taking a 10-story steel frame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when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is 1/50, the single cycl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racing is equal. The seismic absorption effects of steel frames with these three types of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s under rare earthquake are compared. The deformation and damage energy dissipation laws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s under rare earthquake are obtained. The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s, The deformation and damage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under earthquake can be reduced to some extent,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target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achieve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ing and friction bracing is similar to that of frictional bracing. Viscous damping braces have the best damping effect.
【作者单位】: 碧桂园集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类号】:TU39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开国;火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分析[J];钢结构;2002年04期

2 赵权,冯志伟;钢框架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7期

3 滕文刚;王西十;吴学敏;;强风对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J];钢结构;2010年01期

4 张伟平;陈集强;蒋宝林;;浅析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技法[J];电大理工;2010年02期

5 谢复久;;基于结构体系可靠度的钢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探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14期

6 刘开国;钢框架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二阶分析[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7 张文元;张耀春;;若干典型巨型钢框架结构的罕遇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4期

8 邵永松,刘洪波,谢礼立,张耀春;平面与空间钢框架结构的简化柱梁模型[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9 孙爱伏,董毓利,刘仲奇;面向对象的钢框架结构火灾行为分析程序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10 郑廷银,赵惠麟;巨型空间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实用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理列;赵成文;;钢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秀华;段忠东;;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临洁;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基本概念之我见[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4 黄见东;王遒堂;;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4)[C];1989年

5 王景涛;马华;蒋华戈;尚自端;;钢框架结构健康检测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春丽;罗永峰;;某钢框架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与加固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舒兴平;陈绍蕃;;钢框架结构二阶弹性精确分析及简化方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赤云;周坚;;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石磊;沈凤斌;;钢框架结构的爆炸响应研究[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初探[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洪;“上挂下托”技术破解国内巨型钢框架结构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既有与改进节点形式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晓飞;酸性大气环境下多龄期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程东梅;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研究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8 齐宝欣;火灾爆炸作用下轻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机理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董可;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杨秀英;钢框架结构火灾反应分析及其模拟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见;钢框架结构的火灾模拟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洋;酸性大气环境下锈蚀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卢倍嵘;空间钢框架结构二阶弹塑性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黄志华;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和抗震分析[D];广西大学;2006年

5 王迎春;大跨钢框架结构钢梁施工过程整体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晓静;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7 李文勇;钢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与倒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徐超;隅撑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9 苏大伟;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隅撑钢框架结构的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曾福英;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4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74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