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聚丙烯纤维 切入点:混凝土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代土木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材料。普通混凝土由于其固有的缺点限制了其发展应用。聚丙烯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其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开展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研究对推广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掺加不同数量聚丙烯粗纤维以及聚丙烯粗纤维和细纤维混合使用,研究了聚丙烯粗纤维和粗细混合纤维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部分耐久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合理使用聚丙烯粗纤维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单掺聚丙烯粗纤维,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降低、含气量增大,特别是当掺量达到6.0kg/m3时,坍落度明显降低。聚丙烯粗纤维掺入混凝土后,混凝土7d和28d抗压强度随掺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各掺量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7d和28d抗压强度降低幅度不大;混凝土的7d和28d劈裂强度、抗折强度与基准混凝土基本一致或略有减低;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混掺聚丙烯粗纤维和细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影响最大,与基准混凝土相比,纤维掺量为(1.6+6.0)kg/m3时,冲击韧性增加了大约3.6倍。掺入聚丙烯粗纤维后,混凝土各龄期的收缩率、碳化深度与基准混凝土基本一致或略小。
[Abstract]:In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cement concret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building material. Ordinary concrete has limited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shortcomings. Polypropylene fiber is a new type of cement matrix composite reinforced fiber. It has many advantage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polypropylene fiber concret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opular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fiber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The effects of polypropylene fiber and coarse fiber on the work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artial durability of concret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fiber content, the slump of fresh concrete decreases and the gas content increases, especially when the content of raw polypropylene fiber reaches 6.0 kg / m ~ 3. The slump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PP coarse fiber, bu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arse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was not decreased by 7 days and 28 days after the addition of polypropylene fiber into the concrete,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PP fiber. The fracture strength of concrete at 7d and 28d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standard concrete, and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iber content.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blending polypropylene coarse fiber and fine fiber.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concrete,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the concrete was increased by 3.6 times when the fiber content was 1.6. 0 kg / m 3. When the polypropylene fiber was added,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the concrete was 3.6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concrete. The shrinkage rate and carbonation depth of concrete at each ag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or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ose of reference concret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立坤;浅谈施工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2 付光艳;;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探讨[J];煤炭技术;2006年01期
3 龚洛书;;混凝土收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建筑结构;1979年06期
4 易大斌;;混凝土的电性能及其改善和利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7年02期
5 李湘洲;21世纪混凝土技术展望[J];山西建材;2000年01期
6 邱文武;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方法[J];路基工程;2001年06期
7 王立久,詹海燕,任铮钺;建筑模网混凝土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3期
8 沈刚,董发勤;导电混凝土及其发展趋势[J];工业建筑;2004年03期
9 ;混凝土高性能矿掺料[J];中国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10 谭正清,夏念恩;混凝土拌合物品种对其质量的影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超;杨统喜;;对混凝土亏方问题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杰;周琼;;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实效做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南楠;刘敏;;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雪峰;;在施工工程中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裂缝[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崔荣强;徐美芹;张厚峰;;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6 李守坤;;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7 王勇;;谈混凝土裂缝[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薄如冰;;浅谈常见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占亭;谢信全;姚泉智;;浅谈工地搅拌站自拌混凝土的控制要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10 龙宇;;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书[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水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N];天水日报;2005年
2 ;宁波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N];宁波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峻;预拌混凝土:步入规范化管理新阶段[N];宜春日报;2006年
4 南昌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仲良;预拌混凝土“禁现”效果分析及政策完善方向[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昆明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N];昆明日报;2010年
6 兰盈成;在建筑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思考[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关于修改《宁波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的决定[N];宁波日报;2012年
8 钱国明邋孟文斌;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与处理[N];建筑时报;2007年
9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建科 刘继军;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顾耀臣 译;当今混凝土领域中的技术创新[N];中国建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孟涛;冶金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和修补材料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明莉;混凝土架构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金祖权;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6年
7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经双;矿井预拌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9 徐菁;基于模糊系统方法的混凝土强度评定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李林;珊瑚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素瑞;化学环境激励条件下混凝土自愈合能力的演变机制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5年
2 黎梦圆;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在蒸养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刘改利;大面积混凝土性能试验及工程实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杜喜龙;青藏高原纳米改性高耐久混凝土应用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5 马雪峰;振动对新施工混凝土强度形成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6 张秋宇;高寒地区混凝土面板坝面板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苗伟;内养护混凝土收缩和早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曾述主;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江南;盐浸侵蚀作用下混凝土受风沙冲蚀试验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10 唐伟;荷载—化学作用下裂缝井壁混凝土损伤劣化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9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7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