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保留胡同地名的街道空间变迁研究
本文选题:北京旧城 切入点:胡同 出处:《清华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北京旧城的样貌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同作为北京城市街道空间的典型代表尤为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旧城中的绝大部分胡同都保持着传统的历史风貌。而其后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使得大量胡同消失或改变,与之相随的是无数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胡同地名也随之消失。然而,有一些胡同在经过一系列空间变迁后,却仍保持下了其原先的胡同地名,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现象、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地名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研究这些街道的变迁过程,从而揭示此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其内在规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北京地图、研究相关的北京旧城改造文献、查阅大量有关地名的文献,本文共确定了北京旧城范围中现存的229条保留胡同地名而空间发生巨大变迁的街道,并以之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干道、支路、住区内部道路三个大类,对其形态变迁与名称变化的过程进行描述与记录;对各类街道的形成原因、改造特点、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此基础上,总结了空间实体与地名这两者的关联以及对应方式。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hutong,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ty street space in Beijing, embodies this development course. Most of the hutong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have maintained their traditional historical features. The subsequent large-scale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r change of a large number of hutongs. It was accompani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countless hutong names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after a series of spatial changes, some hutongs remained their original hutong names and became a unique urban phenomen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oponymy and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cissitude of these streets so as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inherent law. In this paper, 229 existing street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that retain the place names of hutongs and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space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study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and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bout the place names. And take i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rticle divides these research objects into three categories: main road, branch road, residential area interior road, describe and record the process of its shape change and name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reason of each kind of street, reform characteristic,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entity and place nam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ways are summarized.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京晨;;北京旧城的四分之一将受到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02期
2 徐苹芳;谈北京旧城街道的规划与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01期
3 晨辰;;北京旧城将实行全面严格管理[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24期
4 刘阳,王晓明;北京旧城交通问题及改善措施浅议[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2期
5 紫蕊;;毛其智称:北京旧城以年均减少一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亡[J];城市规划通讯;2006年20期
6 谢辰生;;北京旧城关键在整体保护[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北京旧城是啥样儿?[J];北京规划建设;1996年06期
8 方可;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的一种新思路:发展“社区合作住房”[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4期
9 魏科;浅析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的弊端──探索旧城有机更新之路[J];北京规划建设;1998年02期
10 孙洪铭;关于北京旧城区危旧房改建问题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所萌;;浅谈北京旧城的道路保护[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2 史慧珍;邓奕;韩昊英;;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北京旧城文物场所性量化分析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祖刚;;从北京城的历史来研究北京旧城的保护规划[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4 赵幸;;穿历史的针,引文化的线——参考国际经验,谈北京旧城历史文化探访路建设[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边兰春;喻涛;;基于历史文化探访路规划的北京旧城活力再生[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6 韩昊英;邓奕;史慧珍;;历史文化保护区确立初期北京旧城形态特征及变迁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邓奕;史慧珍;韩昊英;刘晓冬;;北京旧城遗产资源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关钰;;让多元与包容留住北京旧城记忆[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9 盖春英;;北京旧城交通发展策略[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10 张宝秀;;北京旧城区的名人故居[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犀;激越的交响乐——北京旧城的平面布局[N];音乐周报;2000年
2 沈强;北京旧城人口外迁缺什么[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3 胡文改 杜军玲;保护北京旧城必须是改造性保护[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吕天璐;北京旧城,拆除何时停止[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大庆;北京旧城一半以上“旧貌换新颜”[N];科技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宫苏艺;加强北京旧城整体保护是关键[N];光明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扬;名城保护的里程碑[N];北京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荣慧;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出台[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刘扬;文保专家介入轨道交通新线设计[N];北京日报;2007年
10 王玉光;北京胡同的最后保卫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2 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颖;北京旧城功能布局演变及动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申东利;北京传统胡同环境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柯珂;北京旧城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颜超;北京旧城现代建筑色彩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5 郝田;北京旧城保留胡同地名的街道空间变迁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张阳;现阶段北京旧城中等文物区域更新策略探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梁嘉j;北京旧城传统居住院落的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8 谭杪萌;北京旧城用地功能变迁研究1949-2014[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9 刘锐;从土地利用变化看北京旧城的保护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郝鹏;北京旧城尺度的分析与有机更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6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8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