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沉渣对冲击红层泥岩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00:05

  本文选题:红层泥岩 切入点:沉渣 出处:《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红层泥岩易崩解的特性致使桩底存在一定厚度的沉渣,沉渣的"软垫"效应等可能引起桩基承载力的下降。为了研究混凝土冲击作用下干孔沉渣和湿孔沉渣对红层泥岩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对红层泥岩地区某工程现场三根试桩进行静载试验,得到不同浇筑环境下的桩基lg Q-S曲线以及桩侧摩阻力随桩深变化关系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干孔、湿孔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现场试桩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在沉渣厚度相同的条件下,桩孔(沉渣)为湿孔时,混凝土冲击作用明显(可能导致缩径),桩基的承载力较干孔有所提高,桩端阻力比干孔发挥的更充分;桩孔(沉渣)为干孔时,冲击效果不明显,孔底还残留较大厚度的沉渣,致使桩顶沉降(在相同的荷载下)明显较湿孔的大。
[Abstract]:The collapsibility of red mudstone leads to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thickness of sediment on the bottom of the pile. The "soft cushion" effect of sediment may cause the decreas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ry-hole sediment and wet hole sediment on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d mudstone pile foundation under concrete impact, The static load test of three test piles in a project in red mudstone area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LG Q-S curve of pile found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curve of pile side friction with pile depth wer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pouring environments. The dry hol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The effect of wet hole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is simulated by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and the results of field pile test are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 is the same, the pile hole (sediment) is wet hole. The impact effect of concrete is obvious (which may result in shrinkage of diamete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is improved than that of dry hole, and the resistance of pile en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dry hole; when the pile hole (sediment) is dry hole, the impact effect is not obvious, and the sediment of large thickness remains at the bottom of the hole. The settlement of the pile top (under the same load)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et hole.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冶金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420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GZ00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2014-K3-037) 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2016119)
【分类号】:TU4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瑞春;红层与大坝[J];大坝与安全;1991年04期

2 徐瑞春;;红层与大坝[J];人民长江;1991年08期

3 李智诚,戴塔根;长沙市红层工程性质之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2年03期

4 王志兵;唐鹏;王朝阳;;红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边坡破坏形式[J];福建建筑;2007年12期

5 陈飞敏;陈军浩;亓燕秋;;负温条件下红层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煤炭;2011年07期

6 杨增会;;关于滇西红层地质的几点认识[J];山西建筑;2010年01期

7 程开庠;红层建坝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长江水利教育;1991年04期

8 隋旺华;;红层软岩遇水失稳特性及建井实践[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1年01期

9 陈兴海;;四川红层成分分析及成因解释[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10 黄绍槟,程强,胡厚田;四川红层分布及工程环境特征研究[J];公路;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广秀;任国林;;湖北省丹江口地区红层的某些工程地质性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2 骆银辉;饶春富;杨广珠;;云南红层地下水贮存特征与开发利用研究[A];地下水勘查技术现场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水文物探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乔建平;;四川乐山地区红层滑坡特点研究[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彭柏兴;王星华;;湘浏盆地红层软岩工程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梦启;周志明;狄乾生;章至洁;;某矿区红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及建井方法探讨[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汪双红;;抱子石水电站红层地基特性与工程处理[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福存;李旭峰;安永会;鄢毅;朱春林;刘安云;;中国西南地区红层特征及其供水水文地质意义[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程文斌;顾雪祥;胡修棉;李有核;董树义;;大洋红层与大洋富氧事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丁涛;;兖州矿区侏罗系红层水文地质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10 周应华;周德培;杨涛;程强;;几种红层软岩力学特征试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宇浩 李小卫;甘泉涌来红层润[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本报通讯员 赵海燕;重庆红层区:山脚打水山上喝[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闫佳 尹瑶;红层打井润万家[N];乐山日报;2006年

4 刘敏;“红层水,甜到咱心里”[N];眉山日报;2006年

5 陈四四;守着“红层井”却去买水喝[N];四川日报;2007年

6 范安富 吕纯超;汩汩红层水 悠悠为民情[N];广安日报;2007年

7 雷应兰 记者 林泽全;大旱之年喝甘泉 红层水井立大功[N];自贡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范玲 记者 罗会江 特约记者 金光;四川红层区800万百姓告别饮水难[N];中国矿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邹密 曾立;唤醒红层水[N];重庆日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金光;四川红层区今年打井30万口[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倩;四川红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工程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左文贵;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工程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郭永春;红层岩土中水的物理化学效应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刘小伟;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陈曦;白垩纪大洋红层时代、类型及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李俊;湖南红层地区顺层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程强;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石骏;云南玉溪—普洱红层区泥岩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超;滇西南红层地区公路挖方边坡破坏机制与防治对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郑清松;龙泉山红层砂岩微结构对其工程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张培楠;四川盆地南缘典型红层山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D];西南大学;2016年

5 李智诚;长沙红层工程性质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高芳芳;云南红层分布及其边坡工程病害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单灿灿;合肥市红层的工程性质研究及基岩工程地质分区[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魏安辉;川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路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叶朝汉;合肥市红层的工程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徐幼建;红层地层隧道精细化施工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2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22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