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景观化办公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本文选题:植物 切入点:景观化办公空间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类社会文明历史久远,近来一个世纪,全球人口迅速增长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办公空间逐渐向高层发展,同时也把人类推到信息化、生态化时代的舞台。未来办公智能化、多元化发展,使长期从事室内办公的人们在追求物质层面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考虑更多的是身心健康、情感需求,在工作、生活中找到自然归属感、满足感,缓解快节奏、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压力。因此生态化、情感化的“景观化办公空间”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未来“景观化办公空间”实现生态化、情感化,需要生态建筑专家、景观设计师从建筑技术、人对环境的需求、建筑与室内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交融方面整体研究,充分体现景观化办公空间的生态功能和情感功能。为充分发挥第一造景元素“植物”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及其在高层景观化办公空间中生态化和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作用,分析、总结植物在办公空间中的应用规律和策略是植物价值体现的关键,也是本文的落脚点。
[Abstract]:Human socie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global popul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ve made the office space gradually develop to the high level,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ushed mankind to the stage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 and ecology.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o that people who have long been engaged in indoor office in the pursuit of great material satisfaction,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mor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motional needs, in the work, life to find a sense of natural belonging, satisfaction, ease the fast pace,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and emotional "landscape office spa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office space" will be ecological and emotional, and ecological architectural experts are needed. Landscape designers from th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human needs for the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indoor landscape and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verall study,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colog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first landscape element "plant"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and emotional design of the high-level landscape office space, the ecologic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s of the landscape office space are fully reflected. Analyzing and summing up the application law and strategy of plant in office space is the key to embody the value of plant, and is also the foothold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正阳;康添俊;;古诗词英译中的道别礼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俞妍君;;《世界公民》中散文翻译的文言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范海霞;;从情节与巧合解读《十八春》的不真实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施烽霞;滕长江;;从自译现象看翻译中的悖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王艳艳;;尤金·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与翻译的使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周曼曼;;钱钟书对莱辛诗画关系的继承和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钱锡生;;秘响傍通 恍惚相似——论李贺诗与梦窗词艺术处理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秀云,杨艳梅;诗的言说结构探析[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10 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一宁;;再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永涛;;唯美的翻译、诗意的叙事——邵洵美翻译思想探析[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宝华;;《沧浪诗话》的“兴趣”与唐宋诗学的流变[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一辑)[C];2003年
5 李瑞明;;字重光坚:沈曾植的“以经发诗”观念[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一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秋娟;宋季及元风雅词派流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金捷;中国表现性油画创作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振媛;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围城》的幽默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卞杰;论钱钟书的“诱”“讹”“化”翻译观[D];江南大学;2010年
3 史修竹;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董玉娟;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瑞娟;味:作为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类型的存在[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舜日;东北大野的温情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蒋悦;伍蠡甫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志方;李秉礼《韦庐诗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1年
9 赵娜;查良铮译诗与白话文诗歌语言[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郭勇;钱锺书与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6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2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