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性应变能岩爆倾向性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弹性应变能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9期
【摘要】:岩爆是深部矿产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以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为基础,从弹性应变能是岩爆发生的内在动力出发,建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考虑了原岩应力(地应力)、岩体完整性、岩石抗拉强度及泊松比对岩爆影响,反映了岩爆发生的力学要求、脆性要求、完整性要求及储能要求;揭示了岩爆既可沿洞室中心呈轴对称分布,且洞室不同部位的岩爆烈度会出现明显不同。针对无、弱、中等及高岩爆活动4个级别,提出3个分级界限值(3,10和110)。利用已有的岩爆经典模型与本文模型,对国内一些重大深部岩石工程岩爆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弹性应变能岩爆分析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得较好。因而,弹性应变能的岩爆分析模型,对岩爆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Rock burst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deep mineral resources mining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rock strength and overall failure,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rock burst intensity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lastic strain energy, which is the internal power of rock bur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rock stress (in-situ stress, rock integrity, rock tensile strength and Poisson ratio) on rock burst, and reflects the mechanical requirements, brittle requirements, integrity requirements and energy storage requirements of rock burst. It is revealed that rockburst can be distributed axisymmetrically along the center of the cavern, and the intensity of rockburs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avern will be obvious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four grades of no, weak, medium and high rock burst activity, three classification limit values (3 / 10 and 110 / 10) are proposed. Using the classical model of rock burst and the model of this paper, the rock burst of some important deep rock engineering in China is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elastic strain energ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rock burst analysis model of elastic strain ener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diction of rock burst.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5]2037号) 贵州大学人才引进可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4)26号)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振武;代进;杨春苗;杨建飞;;矿山井巷和采场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弹性能判据[J];煤炭学报;2007年08期
2 徐林生;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特征与防治措施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3 唐礼忠,王文星;一种新的岩爆倾向性指标[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4 谷明成,何发亮,陈成宗;秦岭隧道岩爆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9期
5 杨健,武雄;岩爆综合预测评价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6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7 宫凤强;李夕兵;;岩爆发生和烈度分级预测的距离判别方法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8 许博;谢和平;涂扬举;;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过程中岩爆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9 张镜剑;傅冰骏;;岩爆及其判据和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10 陈卫忠;吕森鹏;郭小红;乔春江;;基于能量原理的卸围压试验与岩爆判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4 赵彦辉;张乐文;邱道宏;仲晓杰;;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隧道围岩模糊综合评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6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8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10 刘金海;冯涛;袁坚;;基于非线性灰色归类模型的岩爆预测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5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6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7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永茜;杨军;余德运;;爆破冲击边坡稳定性DDA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高帅;李晓泉;蔡波;;突出煤样与非突出煤样三轴压缩试验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振;胡千庭;金洪伟;;煤岩失稳的发生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王旭宏;大同矿区“三硬”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闫永敢;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群;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庶林;;试论微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2 陈祥;祁小博;蔡新滨;沈宇鹏;;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在岩爆判别中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乔兰,欧阳振华,来兴平,苗胜军;三山岛金矿采空区地应力测量及其结果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徐林生,王兰生,李天斌;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5 徐林生;地下工程岩爆发生条件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李庶林,冯夏庭,王泳嘉,杨念哥;深井硬岩岩爆倾向性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冯夏庭,赵洪波;岩爆预测的支持向量机[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马秀敏;彭华;李金锁;黎建文;廖怀青;杨绍喜;;襄渝铁路增建二线——新白岩寨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其在岩爆分析中的应用[J];地球学报;2006年02期
9 朱宝龙,陈强,胡厚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岩爆预测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10 李忠,杨腾峰;福建九华山隧道岩爆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学滨;;缺陷数目对岩样声发射及应变能降低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08期
2 赵彦;陈铮;王永欣;张明义;张静;;弹性应变能对Ni_(75)Al_(17)Zn_8合金过渡有序行为影响的微观相场研究[J];科学通报;2010年02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金天付;余利丹;尹征南;肖衡;;精确拟合4组基准试验数据的刚性化有界弹性应变能函数[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张镜剑;;岩爆五因素综合判据和岩爆分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1:岩爆机理探索[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建强;基于弹性应变能盐岩屈服准则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涛;深埋硐室岩爆应力预测判据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1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0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