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表面形貌的腐蚀钢板疲劳缺口系数
本文选题:腐蚀钢板 + 表面形貌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摘要】:为有效模拟钢板腐蚀后的复杂形貌,得到基于真实表面形貌的钢板疲劳缺口系数,采用盐雾法对Q235钢板进行快速腐蚀试验,并对腐蚀表面进行三维测量.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和数值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腐蚀实体模型,分析表面应力分布.最终通过计算得到了疲劳缺口系数值,并将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疲劳试验结果两者误差非常小,从而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行性.通过Geomagic Studio可实现快速三维可视化建模,非常好地模拟腐蚀形貌特征,结合ANSYS可灵活、高效地估算各种复杂形貌构件的疲劳缺口系数.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complex morphology of the steel plate after corrosion, the fatigue notch coefficient of the steel plate based on the true surface morphology was obtained. The rapid corrosion test of Q235 steel plate was carried out by salt spray method, and the corrosion surface was measured in three dimensions. A three-dimensional corro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reverse engineering software Geomagic Studio and numerical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to analyze the surface stress distribution. Finally, the fatigue notch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 between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fatigue test is very small, which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method. The rapid 3D visual modeling can be realized by Geomagic Studio, and the corrosion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imulated very well. Combined with ANSYS, the fatigue notch coefficients of various complex morphologies can be estimated flexibly and efficiently.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417)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89)
【分类号】:TU3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江涛;范松峰;;面向再制造零件表面形貌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S1期
2 黄美发;程雄;刘惠芬;陈磊磊;;表面形貌评定方法对比分析[J];机械设计;2012年05期
3 刘小君,丁曙光,赵小勇;表面形貌摩擦学功能表征参数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4 徐雁,齐毓霖;触针测量法研究磨损表面形貌变化的实验系统[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 索双富,葛世荣,,强颖怀,赵子江;磨削加工表面形貌的分形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01期
6 唐光昕,张人佶,颜永年;多孔二氧化钛涂层的表面形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7 冯秀;顾伯勤;;表面形貌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润滑与密封;2006年02期
8 夏阿根,金进生,陶向明,叶高翔;基底特性对铝膜表面形貌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0年06期
9 刘志勇;孙孟良;范峰;彭麟;陈昌兆;高波;应利良;鲁玉明;蔡传兵;;磁场下镍电沉积层织构及表面形貌[J];功能材料;2010年08期
10 林子光,郭炎;表面形貌对抗擦伤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199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移山;陈大融;孔宪梅;;激光毛化表面的测量和评价[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2 刘q;;面向产品性能的表面形貌设计与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乔玲;何小元;;固液耦合三层膜表面形貌稳定性分析及调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q;刘小君;王虎;;缸套表面形貌磨合特性及润滑能力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李艳霞;杨宇明;余赋生;董丽松;;受限诱导的聚合物混合薄膜的表面形貌[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中领;汪家道;陈大融;;表面形貌在面面接触乏油状态下的减阻效果实验[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7 冼亮;鞠永青;郭炎;陈大融;;表面形貌接触效应的表征[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8 尚淑霞;曾建民;王弘;;MOCVD生长Mg_2TiO_4薄膜的表面形貌[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王莉;赵江;韩志超;;SEBS薄膜在去浸润过程中的表面形貌发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时轮;徐立;;多波长全息表面形貌检测及振动分析[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博;铣削表面形貌的多尺度表征与仿真技术[D];浙江大学;2015年
2 綦群芬;基于新一代GPS的表面形貌规范与认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庞启龙;基于小波和分形的KDP晶体形貌分析及对透光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裘徔;零件表面混合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在产品装配质量预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战蓝;KDP晶体超精密飞切加工表面形貌形成过程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朝夕;直流喷嘴的加工表面形貌及其对液流喷射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晶;光学曲面表面形貌的重构与评价[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4 白利娟;进给方向振动辅助铣削三维表面形貌仿真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李活;变半径摆线铣削切削力预测与表面形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黄旭;铟镓砷表面形貌相变动态化过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刘雪梅;基于船舶绿色防污的贝壳表面形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培;表面形貌区域法分析评定算法及软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小改;表面形貌软件测量标准网络化应用系统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广义;小波分析方法在表面形貌评定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9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0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