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改进的基于模态推覆的时程分析地震动记录调整

发布时间:2018-05-06 06:10

  本文选题:非线性时程分析 + 地震动记录调整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08期


【摘要】:利用时程分析计算结构地震反应时,不同的地震动记录或不同的地震动记录调整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别很大,因此如何选择和调整地震动记录,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离散性,是提高结构抗震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必然要求。针对基于模态推覆的地震动记录调整方法的不足,提出引入以振型参与重量系数为加权系数、可考虑前若干阶振型贡献的综合调整系数调整初选的地震动记录,其中每一阶振型对应的调整系数利用该阶振型相应等效单自由度体系非线性时程分析所得最大位移匹配其目标位移确定。进一步,以一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分别采用改进的基于模态推覆、基于模态推覆和基于ASCE7的调整方法调整地震动记录进行时程分析,并对不同调整方法下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等结构响应计算结果的离散性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与基于模态推覆和基于ASCE7的地震动记录调整方法相比,基于改进模态推覆的地震动记录调整方法所得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离散性明显下降。
[Abstract]:When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 is calculated by time-hist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ground motion records or different methods of adjusti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very different. Therefore, how to select and adjust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eismic analysis results by reducing the discreteness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results.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s based on modal push-over, it is proposed to introduce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vibration mode participation as the weighting coefficient, and to adjust the primary motion record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ral previous modes. The adjustment coefficient corresponding to each order mode is determined by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equivalent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obtained by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Furthermore, taking a six-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modified modal nappe, modal nappe and ASCE7 based adjustment methods are used to adjust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s for time history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discreteness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adjustment method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methods based on modal nappe and ASCE7, the dispersion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modified modal push-over method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ethod based on Modal nappe and ASCE7.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68036)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204FKCA12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68)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玉平,刘季;双向水平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谢礼立,张晓志;地震动记录持时与工程持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1期

3 张俊勇,唐家祥;地震动摆动作用下室内浮放设备的响应[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郭子雄;王妙芳;;人造地震动合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董汝博;周晶;冯新;;一种考虑局部场地收敛性的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4期

6 孙广俊;李鸿晶;;二维相关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随机反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张翠然;陈厚群;;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8 孙晓丹;陶夏新;刘陶钧;;近场地震动估计中高、低频地震动的叠加[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9 王鼎;李杰;;工程场地地震动随机场的物理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07期

10 李英民;吴哲骞;陈辉国;;多维标度法在地震动空间特性分析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2 王君杰;陈虎;范立础;;面向设计应用的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模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马行东;李海波;彭仕雄;肖扬;;地震动荷载下地下洞室的破坏分析与防护对策[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4 卢兴江;;直杆受地震动或人为扰动的试验及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陶夏新;刘海明;路建波;孙晓丹;王海云;;合成地震动场的相干性检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刘洪兵;李宏年;;影响地震动空间变化特性的效应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7 刘章军;万勇;镇斌;;地震动过程模拟的正交展开-随机函数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在林;刘殿魁;唐兆田;;SH波对浅埋结构的散射与地震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建筑;宋建兵;;空间变化地震动场得模拟[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2011年

10 赵世伟;罗奇峰;;正弦荷载的不同输入角度对非对称结构的转动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白凤龙;空间变化地震动激励下大跨度结构的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刘跃伟;转动地震动与结构抗扭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文华;大跨复杂结构在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许谋奎;空间变化地震动下变形敏感大跨度结构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8 董银峰;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的改进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贺秋梅;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结构反应及结构减隔震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彭凌云;地震动随机模型及结构响应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艾在军;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反应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闫青;考虑谱形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其在地震动记录选择与调整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招招;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霍笑媛;地震动随机功率谱模型分析改进及其参数值确定[D];长安大学;2013年

6 颜昆明;具有双平稳段强震动的工程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吴其伟;地震动摇摆分量的确定方法及对结构响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青;多点地震动模拟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瑾;地震动加速度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朱瑞广;基于地震动模拟的一致危险性谱与条件均值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1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51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5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