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6 11:51

  本文选题:外来人口聚居区 + 比较分析 ; 参考:《城市规划》2015年12期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进程,对于城市"异质型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及其规划思路提出了重大挑战。文章从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效应评价和治理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发达国家跨国移民聚居区、发展中国家乡村移民聚居区以及中国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规划亟需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是以原村民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外来人口居住问题为诉求,构建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科学治理模式。二是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考虑外来人口的独特需求,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策略。三是以农民意愿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寻求农村土地"资本化"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the popul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pos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urban "heterogeneous community" and its planning idea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ystema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rea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ural migration areas and the Chinese alien population areas from four aspec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and the strategy of governanc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future urban planning: first,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governance model of the areas where the foreign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by taking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original villag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ing the resident problem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as the appeal. Second, taking the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s the goal, considering the unique needs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explor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strategy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 third is to seek the new way and mode of rural land capit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farmers' will and market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人口空间集疏地域分异与区域效应研究”(D01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71433008)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2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3 韩俊,崔传义,赵阳;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陈晓华,华波,周显祥,张婷;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3 朱晓娟;孙婧;;基于郊区城市化理论的萌芽型城中村研究——以兰州市西果园镇柴家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4 傅明先;;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5 王福定;城中村改造对策探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陈亚玲;黄(王丽);;拉美城市高级住区与消费景观占有不平等研究——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石忆邵;上海市郊区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3期

8 李郇;徐现祥;;转型时期城中村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9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10 陈柳钦;;“城中村”: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林;曾学龙;;城中村快速改造的动力机制探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赵金英;;天津市北辰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作鹏;王小琦;李凯;;非正规城市化与非正规商业空间形态及形成机制——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应巧艳;;基于社会稳定角度分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以台州市黄岩区柔桥村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李郇;徐现祥;罗诗媚;;“土地租金剩余”对城市化行为的激励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林春梅;王敏锋;;“城中村”路在何方——对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再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邦銮;;城中村发展机制及干预思路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民钦;高辉娜;周素红;;我国城中村改造及相关研究评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婷;;“城中村”改造2.0——效率、公平与文化[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群体冲突[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4 沈莹;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7 刘勇;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高敏;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周新宏;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剑青;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涛;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陈飞;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方略的思考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小蕾;紧凑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发[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关宝谊;广州市番禺区治理农村违法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丹;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玉琪;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宋美玉;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与经营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易元霖;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俞婉泺;中国交通广播与“可沟通城市”的想象建构[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武旭阳;与风景名胜区衔接的城市地段规划策略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2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3 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与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5期

4 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5 曾芬钰;论城市化的本质与“农民工”的终结[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6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5期

7 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12期

2 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3 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4 李子塘;浅谈上海市聚居区建设的可行性及物业价值的提升[J];住宅科技;2000年06期

5 黄文菁;舒赫;;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J];建筑创作;2010年06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炳钊;;畲族从聚居民族变成散居民族的历史考察[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2 马绍荣;;后进彝区扶持和开发政策导向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绍明;;四川藏区在西藏及其它藏区中率先发展的思路[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建平;四川加大藏族聚居区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力度[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记者 马小雁;首届中国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暨藏族聚居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召开[N];青海日报;2009年

3 通讯员 鄂崇荣;加强民族团结 推动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青海日报;2009年

4 峨宣;全力打好彝族山苏支系聚居区扶贫攻坚战[N];玉溪日报;2010年

5 峨宣;峨山推进彝族山苏支系聚居区扶贫攻坚工作[N];玉溪日报;2010年

6 记者 商宇;公式个大型聚居区各具特色[N];重庆日报;2011年

7 海门市王浩镇人民政府 李敏;新农村聚居区建设的几点思考[N];南通日报;2008年

8 白林 李梁;西安现存最早的穆斯林聚居区开始进行保护性改造[N];中国民族报;2003年

9 陈二厚 赵晓辉;国家开发银行新举措支持西藏及4省藏族聚居区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峨宣;峨山推进山苏群众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N];玉溪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少华;清末民初新疆汉族聚居区庙会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2 庞文丽;泰国三个华人聚居区华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杨红波;缅北华人聚居区调查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汪易山;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安防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何思逸;美国古巴裔聚居区经济模式探析[D];外交学院;2015年

6 谈娟;拆迁对传统回民聚居区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鹤;城市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区更新规划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2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52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