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和郊区夏季降雨日变化特征及对排水设计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北京地区 + 日变化 ; 参考:《气象科技》2015年06期
【摘要】:分别选取观象台和密云站作为北京市城区及郊区代表站,应用两站1961—2013年逐分钟雨量观测资料,比较北京城区和郊区夏季降雨量、降雨频次及降雨强度的日变化特征,利用耿贝尔分布拟合的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区和郊区暴雨强度公式,比较其空间适用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城市和郊区的夜雨比重均大于日雨,降雨量、频次、降雨强度午后至次日清晨为高值区;郊区夏季降雨总量、短历时降雨和降雨雨强均比城区偏大。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应用城区一站的降雨资料计算得出的公式在全市并不适用,在市政排水设计时应考虑城郊差异,采用不同的标准。
[Abstract]:The observatories and Miyun sta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of Beijing urban area and suburb respectively. The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rainfall, rainfall frequency and rainfall intensity of Beijing urban area and suburb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minute by minute rainfall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two stations from 1961 to 2013. The formula of rainstorm intensity in urban area and suburb is derived by the method of annual maximum value fitting by Geng Bell distribution, and its spatial applicability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has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roportion of night rain in city and suburb is larger than that in daily rain, an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is high from noon to early morning, the total rainfall in suburban summ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 Short duration rainfall and rainfall intensity are larger than the urban area.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show that the formula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rainfall data of one station in urban area is not applicable in the whole city, and different standards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design of municipal drainage.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气象局;北京市观象台;北京市气候中心;
【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402)“城市化效应对北京市短历时设计暴雨强度的影响”资助
【分类号】:P426.6;TU99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会明,邓丽,王立宏,史凯;城市设计暴雨和设计雨型的推求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鹏飞;樊建军;郑秋辉;;推求暴雨强度公式的统计资料年限分析[J];节水灌溉;2009年10期
2 郝杰;王宁;;天津市暴雨时空特征分析及市区设计暴雨的估算[J];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7期
3 任雨;李明财;郭军;熊明明;杨艳娟;;天津地区设计暴雨强度的推算与适用[J];应用气象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伯帜;城市设计暴雨及雨水径流计算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汪明明;雨水池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锐;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岚;天津市城区雨水利用技术的优化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3 徐一茗;基于SWMM的巢湖市老城区合流制管道溢流污染的模拟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4 苏选军;西安市城市雨水与城市排涝流量计算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刘伟;城市暴雨地面积水量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刘锋涛;雨水入渗对非饱和土斜坡内孔隙水压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俊萍;推求绵阳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宁;天津市区暴雨分布规律分析与设计暴雨问题的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9 孔花;山地城市绿地和水泥道路径流系数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罗雅文;新暴雨特性下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D];重庆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泽军;宇如聪;陈昊明;;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9年06期
2 郑淋淋;孙建华;卫捷;;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3 梁宏;刘晶淼;张人禾;曹玉静;李文静;;拉萨河谷大气水汽日变化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4 林敬凡;;河南各种暴雨日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河南科技;1990年S1期
5 陈鹤;周顺武;熊安元;卢怡;刘炜;;河北省风能详查区风速日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1年03期
6 梁宏;刘晶淼;陈跃;;地基GPS遥感的祁连山区夏季可降水量日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3期
7 王瑞国;林钒;;闽中沿海雷暴初终日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03期
8 朱彬;安俊岭;王自发;李一;;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赵新全;赵亮;徐世晓;古松;;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日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8年01期
10 潘留杰;朱伟军;周毓荃;张宏芳;欧建军;;环北京地区八月风暴云的气候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江];谭明艳;曹春燕;李程;;深圳雷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2 赵玉春;徐明;王叶红;徐桂荣;崔春光;;长江中下游对流降水与大气的日变化特征分析[A];暴雨新型探测资料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全成;韦芬芬;何军;;近5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度日变化特征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2013年
4 张一平;梁乃申;姚玉刚;谭正洪;沙丽清;高举明;宋清海;张明达;李志恒;杨振;;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碳湖特征及其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郝全成;韦芬芬;何军;;1961-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度日变化特征分析[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6 杨萍;;北京气温日变化特征的城郊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分析[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7 徐可文;徐萍;裴克莉;武洁;高亮;张红安;;太原近6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宝兴华;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霞;亚洲季风区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党小晨;东亚地区二氧化碳源、汇及时空分布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吕翔;中南半岛和我国华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4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5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