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村庄整体改造中的把持陷阱与规划应对: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三旧改造 + 土地产权制度 ; 参考:《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05期
【摘要】:以集体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广东推行已逾七年。检讨相关政策实施的文献,发现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动改造和塑造结果的关键。同时,规划调控弱、开发强度过高和公益设施配套不足极为普遍。然而,从微观层面对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逻辑的研究匮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视开发商逐利、政府寻租以及两者的合谋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对土地持有者如农村集体的角色鲜有涉及。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的理论和村庄改造案例的深度实证探讨制度转型、利益各方权利关系演化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旧改政策强化了村集体的地权,但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积极推动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体收益,而村集体则依托现实的土地占有占据博弈的主动,不断"把持"政府,争夺土地收益,最终使政府在维持社会公益上逐步妥协,危及空间品质和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渐行渐远。旧改应力求政府统筹,完善利益分配和规划制度。
[Abstract]: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as the core of the stock transformation in Guangdong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ore than seven years. Reviewing the releva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game around the land value-added income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hape th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ning control is weak,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s too high and the public welfare facilities are insufficient. Howeve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logic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icro level is scarce.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developers seeking profits, government rent-seeking and the collusion of the two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ut of control, but the role of landholders such as rural collectives is rarely involv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case of village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igh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gam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ld reform policy strengthened the land ownership of the village collective, but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value-added income was not fully defined. In the uncertain system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collective income, while the village collective relies on the active of the real land occupation game, and constantly "controls" the government to compete for land incom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compromises gradually on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welfare, endangers the space quality and social equity, and is far away from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old reform should strive for the government as a whole and perfect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and planning syste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42015kf0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53)
【分类号】:F321.1;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纪平;;化农为工 化市为城 在非农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J];小城镇建设;2005年12期
2 王培根;唐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症结问题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5期
3 苗建军;崔玮;;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的逐利合谋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赵永革;我国农村非农化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以辽宁和江苏两省的定量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6期
5 刘杉;城市化该走哪条道[J];长江建设;2004年01期
6 ;声音[J];中华民居(上旬版);2014年03期
7 胡建坤;苏强;;农民进城买房行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2期
8 张丽琼;赵雪雁;郭芳;李文美;;黑河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荣宝;陈美招;;耕地非农化流转与决策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3 龚晓浩;王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非农化现象研究——以佛山南海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运宪;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行为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文剑;覃成林;;工业化战略、就业结构非农化与中国城市化——1978-2004年数据的协整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吴九兴;何丹;;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估[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海川;警惕流转土地“非农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顾海兵;加快提高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3 田成有;非农化下乡村关系的转变与民间法的变化[N];中国社会报;2004年
4 记者 谢靓;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呼吁:防止村镇银行“非农化”[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本报实习生 宁彬;用非农化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叶民英 盛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曾昭阳;刘怀廉:让农民“非农化”中富起来[N];河南日报;2004年
8 记者 杨志为;“两分两换”加速农民“非农化”[N];嘉兴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陈四化 特约记者 高继双;奔小康要靠“非农化”[N];农民日报;2003年
10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张秀梅;非农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的多维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天龙;收入非农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秦宏;沿海地区农户分化之演变及其与非农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圣夫;哈尔滨市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程浩;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人口非农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孔德名;试论耕地非农化的法律规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4 王亚;浙江城市外来及农村人口非农化情况实证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晓龙;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敏;我国农地非法非农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晶瑾;耕地非农化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8 黄秀欣;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吴先华;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严冬梅;武汉市郊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67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6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