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
本文选题:灾害韧性 + 灾害风险控制 ; 参考:《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摘要】:自《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被采纳以来,受灾社区的恢复力紧密取决于受灾社区的韧性,已经成为灾害风险控制项目的共同特征。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受灾社区在灾难发生后不依靠或少依靠外部援助而"反弹"或恢复的能力。与其仅仅关注受灾对象的需求和弱点,不如把着眼点放在应对灾难的韧性上,这突出了灾害风险控制领域需要转变。然而在灾害学界的研究和学术领域,对韧性这一概念达成共识依然是个挑战。本文梳理了不同情况下韧性的定义,脆弱性在韧性主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以及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差异。文章最后探讨和总结了韧性思维在我们认识和应对灾害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2005 2015 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the resilience of affected communities depends closely on the resilience of affected communities and has become a common feature of disaster risk control projects. No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ability of the affected communities to "rebound" or recover without relying on or relying less on external assistance after the disaster. Focusing only on the needs and weaknesses of the victims is better to focus on the resilience of the disaster, which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change in the field of disaster risk control. However,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reach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in the research and academic fields of the disaster academia. This article combs the definition of resilience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nd the vulnerability is toughened. The role and meaning played in the sexual them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resilience thinking in our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disasters.
【作者单位】: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灾害与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分类号】:TU98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段汉明;刘辉;;西宁市PREE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3期
2 陈萍;陈晓玲;;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3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4 闫海明;战金艳;张韬;;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5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鲁旭;严卫;王睿;;气象灾害系统组成及评估理论体系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郭华;任国柱;;弹性城市目标下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1期
8 Will Meddu;Simon Marvin;;From the Politics of Urgency to the Governance of Preparedness:A Research Agenda on Urban Vulnerability[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01期
9 方一平;秦大河;丁永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现状与趋向[J];干旱区研究;2009年03期
10 杨小慧;王俊;刘康;张向龙;;半干旱区农户对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丹;华晨;阿拉特·乔治;;弹性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与规划创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2 田祚雄;;弹性城市: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4)——地方大部门制改革与城市科学管理研究[C];2013年
3 黄传超;胡斌;;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关系网络的弹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新球;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理;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4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袁栋;海洋渔业资源性资产流失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李丽娜;城市化影响下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江涛;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曹玮;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与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10 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管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蓉;太湖草、藻型湖区水环境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亚文;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应文晔;惠州西湖水质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黄定华;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匡武;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倪小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汪兴玉;黄土高原典型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对干旱的恢复力[D];西北大学;2008年
9 万金红;基于入户调查的农户旱灾恢复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文双;区域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与资源驱动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军;刘先涛;雍歧东;王睿;;天然气开采引发灾害风险的防控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能源;2008年03期
2 高巍,张于心,张大伟;铁路灾害风险的识别与衡量[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3 李文艺;正视灾害风险 确保世博安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志涛;苏经宇;王威;马东辉;郭小东;;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区域灾害风险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牛晶蕊;;CO_2地质封存工程的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J];地质论评;2011年05期
6 吴秀君;;多重灾害险的最优性[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1期
7 金磊;;北京“安全奥运”系统化建设及其思考[J];失效分析与预防;2006年02期
8 金磊;;安全奥运观与奥运工程安全评估[J];中国勘察设计;2006年12期
9 陈思源;;城市灾害风险与中国城市减灾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10 金磊;北京应开展整体“安全奥运”的建设——写在北京申奥成功四周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以扬;韩素芹;王雁军;阎春林;王彦;;天津市强降水内涝灾害风险分析[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城市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A];灾害风险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波;关贤军;尤建新;;城市灾害风险识别[A];灾害风险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月;任学慧;李晖;崔利芳;;广西海洋环境灾害风险综合管理[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葛中全;田益祥;;生态经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邵步粉;蒋滔;姚林塔;吴启树;;基于GIS的福建省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7 李青春;;大城市夏季高温灾害风险定量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青春;;北京城市夏季高温灾害风险定量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邹亮;王家卓;陈志芬;谢映霞;;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10 李宁;解伟;刘雪琴;顾晓天;吉中会;周扬;;灾害风险分析中多致灾因子综合算法(英文)[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福海;日本社区灾害风险图:灾害信息具体入微[N];中国社会报;2005年
2 记者 柏晶伟;百余名专家将研讨国际灾害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韩乐悟;2700亿与2亿:灾害风险图价值几何[N];法制日报;2010年
4 卫敏丽;中国科学界积极参与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N];大众科技报;2010年
5 记者董克伟;世行建议亚洲经济体共同应对灾害风险挑战[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马昌博邋柳天伟 ;北京奥运如何应对灾害风险[N];南方周末;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播;防控化解灾害风险 力保农业丰产增收——专家指路[N];黑龙江日报;2014年
8 实习生 徐光胜邋记者 李丽云;携手建立安全和谐的世界[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童海华;首份灾害风险地图将“出炉”[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周飞飞 范宏喜 通讯员 李祥龙;减少灾害风险 人类可以做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刚;社区灾害风险的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惠娟;灾害风险信息地图绘制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2 戴薇;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佟哈斯毕力格;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灾害风险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慧琳;杭州市高温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侯婷婷;稻飞虱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风险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86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8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