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系统化方法来重塑大城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15:16

  本文选题:现代化 + 修复重建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刚果民主共和国城市的现状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公众问题。所有大城市都已破损失修。城市破坏严重,又脏又乱,且已无法正常运转。在城市化的压力下,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已成为非正式的临时居住地。这也证明没有规划的城市化发展会造成空间的极大浪费和损失。如今,这些城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独立以来,刚果还没有成功施行城市管理。换句话说,如果要描述这个国家的城市如今的现状,很多专家都借用一个医学术语来表示:这些城市已常年处于昏迷状态。医学上讲,昏迷是一种长久的无意识状态,患者对外部刺激不能正常反应,他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苏醒。自1960年独立以来,这个国家当时无计划的城市化发展造成如今混乱的城市格局。直至今日,城市化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主要有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以及城市无计划的扩展。毫无争议的,刚果的城市俨然严重受伤,给人一种可怕的厄运即将来临的感觉。现在,宜居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判断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刚果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宜居城市是实现康乐社区的先决条件。宜居城市必须达到适宜居住的标准。适宜居住是指,能够为健康生活一个适宜的建筑环境,包括安全的建筑、经济适用房、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宽松的公共空间。换句话说,适宜居住就是规定了品质生活的良好生活条件。因此,宜居城市就扮演了国富论的刺激角色。考虑到他的动态特征,宜居城市是一个对新的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空间关系学和其他相伴随而生的回应的巨大挑战。今天宜居城市利用城镇化的趋势来满足那些包括富有和贫穷的人们在内的所有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主要是包括教育、居住环境、避难所、医疗卫生、食物提供和工作机会等在内的所有的商品或服务。实际上,宜居城市也为在人口稠密、适宜发展且经济高速前进的地区实现多样化和社会交叉发展方面也提供了足够的机会。21世纪,刚果人民共和国在环境建设方面面临着明显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城市重建过程中利用故有遗迹。换句话说,刚果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在这个城市建设的黄金千年重新建立一个新城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现代化的清晰的视觉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当地人民的爱好和文化价值也是在城市重建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非洲过节的独立运动促进了殖民城市向自主城市的转变。因此,理解殖民城市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向太基础就这个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殖民城市是为向欧洲运输矿产资源而建立的殖民定居点。他们的建立是殖民政府为了和其他大都市进行贸易的需要而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重新使用故有城市的遗迹需要一个清晰的、建立在对他们曾经的失失败、衰退、现状接受度和对未来发展可行性有公众谅解基础上的清晰视角。在以种族为标准的区域划分中,殖民城市只不过是用来调节欧洲官员监督贸易的场所。以种族为标准的区域划分又是基于城市区域的分离:白人和白人居住在一起,土著居民和土著居民生活在一起。种族区域划分是保护分离的殖民政府和土著居民的文化价值观的必经程序。殖民区域划分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欧洲人的活动区域内政府管理高度的中央集权化。殖民城市的形式和功能是殖民政府建立的在能力、文化和统治范围内殖民计划选择的结果。可以说,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支离破碎的城市。殖民城市的修复仍然是一个存在高度争议的问题。继任政府曾以保守的态度试图修复这些城市。这些努力看起来却是以继承并维持殖民时期的城市建设而告终。殖民城市分种族而治的思想已经在殖民计划中根深蒂固。这些城市继续保持着殖民统治者和当地土著人的不平等。这些城市在摧毁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已经全部西方化。很明显,这种城市的复原并不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灵丹妙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这些原有城市的重新改组。过去近百年所有的尝试、矛盾和失败都应该帮助我们建一个比原地重建更好的系统的研究视角。毫无疑问,刚果人民共和国是城市再生的靶心。重新使用殖民城市是城镇化的真实表达。通过观察乡村城镇化的未来,所有的大城市有可以转化为世界级的大城市。金沙萨就走在城市现代化的最前列。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首都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代表着整个国家。他们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有关国家的决策都是由以前的官方政府制定。金沙萨预期建立一个能够容纳20万人的建筑环境。今天,金沙萨是继开罗和拉各斯之后的非洲第三个能够容纳1550万人口的大都市。预计到2025年,金沙萨会成为非洲第二大人口大市。同时,自相矛盾的是,金沙萨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缺乏教育的正在经历退化的大都市。可以论证的是,金沙萨已经失去了他的常态特征,看起来不像一个能够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地方。金沙萨的现代化应该促发引领城市新功能的崭新特征。这些共同的前景为创建理想中的新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金沙萨并没有控制矿产资源,但是它却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与巨大优势。他的风景宜人的地貌、海岸线、河流和文化遗产都可以为建立旅游网站提供良好的服务。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城市转变的最有效的力量。由于高失业率,金沙萨已经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极端贫穷中。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旅游为国家、地区和当地人们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资源。与其他许多部门的无法确定的因素样,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旅游服务刺激了宜居城市的建立。旅游业可以通过人工的和自然的环境决定金沙萨的发展前景。旅游业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它可以看作是避免继续对金沙萨的复原,而是对他在公众视野下进行重建的更好的方式。他可以引领社区实施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在内的具有前瞻性的计划,从而让金沙萨更具吸引力。在未来的15年内,我们可以预想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强有力的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金沙萨。重建的核心是改革。因此,创造性的重建才符合改革的意义。当人们想要努力寻求问题的合理的解决方法,或想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时,甚至当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时,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刚果要想变化也必须采取新的改革创新。一般来讲,改革创新的目的就是改进那些行动方案中无效的行为。行动方案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人们必须按部就班遵循的计划。现在的行动方案更多的被解释成一种停滞不前或未能寻求新方法的障碍。现在的行动方案已经不能被看做是预定目标的指导蓝图,而是被解释称一种新思路的不确定性。创造性的重建就融合了经典和实用主义的两种重建方式。经典的重建方式是一种基于保持原有的文化遗产和古迹基础上的发展方式。文化遗产直接关系到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信仰或风俗习惯,是人们世代生存和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是从前人很久以前就采用的具有象征意义或特殊意义的信仰或实践中继承而来的。因此经典式的重建就是基于保护原有的承载着一代一代历史记忆的古建筑、生活方式以及建筑设计。欧洲(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经典式重建的先锋。事实上,这种经典式重建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建这座城市。实用主义的重建是基于科技之上的一种重建方式。这种重建方式倾向于突破传统的限制而建立一个混合型或者理想化的城市模型。实用主义的重建是通过汇聚各种建筑风格来建立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的复合型城市。一个复合型城市是建立在技术标准而非传统文化标准之上的。复合型城市是建立在理想的层面上而不是文化层面。概观过去这三十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是社会快速改革的典范。大部分规划师都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重建。在中国,实用主义的重建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考虑到世界的价值标准来源于西方文化,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已经通过实用主义的改革把他们的城市都西方化了。虽然遇到一些挫折,中国的发展已创造性的建立了许多宜居城市,而不仅仅是在世界舞台上有很大的竞争性或赢得世界更多尊重。如果说昨天的中国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而如今她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这种理想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建设幸福和谐社会提供长期保障。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城市质量而努力。武汉就是今年来现代化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把武汉建成一个中心城市,改名“大武汉”,因此,武汉的建筑环境已经被重新设计,或新建或维修,现已成为一个能满足人民所有需求并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大城市。现如今,武汉已经是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城市。可以说,实用主义的重建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生存空间。创新重建与上述两种重建方式有所不同。创新重建并不是与上述两者毫无联系,而是混合其合理的方面取其精华。在刚果,经典式重建可以保留其殖民地身份,而实用主义的重建则可以提高城市的真实性。创新重建则可以调和上述两种重建方式。很显然,创新重建将充分发挥经典式重建和实用主义重建两种方式的优势而避免其不合理的地方。值得肯定的是,成功的城市改革离不开有效的城市管理。有效的政府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它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有效管理决定具有更高前景的社区计划。同时,有效管理又是政府回应人们长期需要的能力为特征的。政府具有分散公共部门服务决策的任务。目前权力分散的一般趋势是受更好的绩效为刺激因素的。在许多国家,权力分散就是实现原始的大量通知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形式为目的的量变实践。事实上,权利分散是一个国家管理部门的重新改组。同时政府管理又是基于当地政府部门能够为了更精确的回应当地人民需要的管理权力为规则的。因此,当地政府能够对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们能够决定什么是对这个城市和市民有好处的,因此当地政府能够保证对于管理和经济发展的政府干预。可以说,城市管理是一种近距离的管理,因为它能够使当地政府机构和当地居民之间保持亲密的互动。城市管理是一个需要引领和考虑受益人、当地政府和市民之间互动关系过程。这个规划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他们能够给当地政府提供咨询。他们能够协调政治决策和当地居民的发展需求。这些规划师们同时也具备分析人口统计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又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明确的说,这些规划师们扮演者一种城市操控手的角色,他们能够组织住房公积和基础施舍,从而复活社会和经济贫困地区,创造一种更好的居住环境。可以肯定地说,政权分散就是政府当权者凭借自己的组织功能,在以稳固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从法律上政策上协调政府和当地的和谐发展。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政府已经成功的组建了和谐社区(称作中国社区),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区计划。这已经被指定成为发展新型和谐社区的基本模式。这种城市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对毛泽东社会经济学组织和西方福利政策的融合和摈弃。中国的集权分散管理巩固了政府的层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市、区的划分,在市区辖管范围内又有街道、委员会作为一种基层管理机构(也称政府派出机构)。在过去的模式下,邻近社区(也称居委会),从理论上讲,只是一种小规模在政府管理和领导下的街道委员会。而实际上,他仍然扮演着一种政府的左膀右臂的作用。在这种集权分散管理模式下,当地政府引导着地区城市现代化。政权分散为促进政府绩效管理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权威和国家层次上的包容性。这也导致政治中央政府像地方政府的让权,同时当地政府也能够更好地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作出实时性决策。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管理城市发展方面共同起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在专业技术和城市重建计划方面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地方政府也应该根据社区计划发展社区容纳量。社区计划被定义为不同的受益者在决策制定方面的同一性(包括地方政府、个人和公共部门,专家或者策划者,最重要是的当地土著居民的利益)。在社区计划的指引下,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人民大众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执行这项政策。他们聚在一起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强大、更加稳固的生存环境而努力。社区计划为这种理想社区的建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描绘是对理想的生活环境或者形式的极大热爱。这是一种理想的成功模式。这为建立更好的城市模式提供了一个蓝图,这个蓝图也是城市重建的巨大动力。一个定义明确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去制定实现长期和短期发展的目标计划。要想提出一个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发展目标,精确的考察评估又是必不可少的。专家(科学家)、政治家(决策制定者)和普通市民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并且他们的意见都可以为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进化的保护下,大多都可以被接受。相对来说,社会文化的进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朝着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的原因。同时,社会进步也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活力,这种活力又促使城市向着物质、经济和社会经济学上的更加理想的模式进化。刚果独立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刚果民主共和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刚果政府期望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新型城市。现代化是既有城市向宜居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口增加和流动的需要。之所以组构这种新式的可行性目标,就是为改变城市现状做铺垫。为了实现这个千年日标,中国政府必须和创建合适的社区计划紧密结合。这个千年计划为发展中国家的人类环境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创造性的城市重建提出一个框架。本框架力求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城市建设政策,这又是实现该计划的先决条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新型城市建设的顺序和需求做出一定的贡献。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方面给出一定的动力。最后,研究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创新的城市重建计划。以上论述,描绘了刚果城市的发展现状。这种发展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可以很好的把自己从西方或者亚洲城市的等级体系中区分开来。找到了城市建设的共同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好的城市来回应当地人们的热切希望。最重要的是,金沙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连贯性市场策略。这种策略又可以刺激潜在民间投资。这个美好的前景描绘又可以为投资方提供资金回收的极大可能。金沙萨的现代化应该具有合理的预算方式,如果没有财政来源,它就很难实现这个宏图。根据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财政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该为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在总收入中占据40%,事实上,中央政府经常延误该项资金的拨付。一般来说,政府对于城市和环境计划的资金分配并没有达到经营城市的理想目标。城市计划的预算在与其他部门相对比的情况下,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在城市发展方面,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援助伙伴,或者说,没有政府支持、民间投资特别是商业投资的话,这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很难实现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华;浅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和协调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03年18期

2 王洪涛;威岑豪森市的“21世纪”议程[J];城市开发;2004年02期

3 郝俊芳;城市特色的选择[J];建设科技;2004年22期

4 陈吉宁;城市水系统的综合管理:机遇与挑战[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3期

5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6 逄国伟;;城市特色的双向评价[J];建设科技;2010年15期

7 杨媚;邱灿红;;寻找城市的特色——城市发展与特色保护[J];中外建筑;2010年11期

8 阮志大;试论首都规划中一个应加考虑的新内容——城市防火规划问题[J];建筑学报;1984年08期

9 焦尔焦·哥吉;意大利的城市和区域情况[J];建筑学报;1989年02期

10 卢曦,王远成,吴文权;城市峡谷热容量的数值模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系统化模式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程文;;城市的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刘天宝;韩增林;;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曾舜;;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善;;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城市治理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8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龙小康;;对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孟克;;浅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思蕴;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必要载体[N];文汇报;2013年

2 卢光明;突出城市功能建设 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记者 张玉白;到2025年,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N];哈密报(汉);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民;让更多的城市走进 创新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刘士祥;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记者施莺;统筹推进法治城市创建[N];南通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牛炳章;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N];甘肃法制报;2010年

8 梁艳霞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中山城市发展模式 打造“一生之城”[N];中山日报;2011年

9 高剑;加强社会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N];东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史鹏程;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N];太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Misilu Mia Nsokimieno Eric;系统化方法来重塑大城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案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安筱鹏;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4 张毓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索健;中外城市既有住宅可持续更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向峰;基于移动网络数据的用户行为与城市感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兴;城市区域协调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峗程;城市效应对上海地区夏季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鹏宇;城市洪涝一维二维耦合模型与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李维乐;城市人症候群城市人精神心理探讨的视觉叙述[D];清华大学;2015年

5 林路;杭州滨江区绿道专项规划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彭粲;基于城市形象的城市T型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高雅婧;新市民信息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影响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戴逸清;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道路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江喜;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石建构城市美[D];安徽大学;2010年

10 赖运荣;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进程中政府责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0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10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