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地聚物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0 12:01

  本文选题:地聚物混凝土 + 钢筋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对24个钢筋-地聚物混凝土黏结试件进行中心拉拔试验,分析钢筋与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破坏机理,考察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钢筋类型、钢筋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黏结长度等因素对钢筋-地聚物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并与钢筋-普通水泥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当钢筋的黏结长度为5d时,相对保护层厚度c/d=3.67为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破坏模式由拔出破坏向劈裂破坏转变的临界点;对于d=14 mm的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9d的钢筋黏结长度可使钢筋屈服先于钢筋拔出或混凝土劈裂发生。基于实验结果,还建立了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不同直径的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曲线与实测曲线接近。
[Abstract]:A central pull-out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24 specimen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onded with geopolymer concrete. The mechanism of bond failur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geopolymer concrete was analyzed, and the compressive and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type of steel bar and diameter of steel bar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thickness of concrete cover and the length of reinforcement on the bond properti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between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ordinary cement concre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bonding length of the steel bar is 5 days, the relative thickness of the cover c/d=3.67 is the critical point from the pull-out failure mode to the splitting failure mode of the deformed reinforced concrete central drawing specimen. For d ~ (14) mm steel bar / geopolymer concrete center drawing specimen, the steel bar bond length of 9 days can make the steel bar yield before the steel bar pull-out or concrete splitting.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ement-slip constitutive model of deformed reinforced concrete is also established. The cement-slip curve of deformed reinforc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is close to the measured curve.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47819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计划:2011CB013800)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2013ZC21)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晓辉;卢哲安;范小春;张传银;;无机聚合物混凝土-钢筋拉拔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许金余;李为民;范飞林;白二雷;;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年01期

3 徐有邻,沈文都,汪洪;钢筋砼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山显彬;变形钢筋与自密实混凝土之间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奇;韩小童;;侧向拉压下光圆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J];江西建材;2016年14期

2 李鹏程;彭有开;李峰;吴徽;;再生粗骨料对钢筋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年S1期

3 张海燕;闫佳;吴波;;地聚物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4 黄伟;段寅;;早龄期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试验[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年03期

5 姜峰;李子沐;王宁昌;郭桦;徐西鹏;;高应变率条件下山西黑花岗岩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年08期

6 肖遥;汪基伟;冷飞;;适用于有限元片状裂缝模型的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J];水利水电技术;2016年04期

7 孙昊;李继超;甘丹;;肋间距超限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强度试验[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8 黄伟;;基于Hopkinson杆技术早龄期混凝土动态压缩性能试验[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9 王从章;许金余;罗鑫;张国喜;;超早强材料ASIP性能优化研究[J];公路;2016年02期

10 吴凡;徐亦冬;;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综述[J];材料导报;201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亚红;混合骨料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旭冉;150MPa高性能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琛;钢纤维纳米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李欣;锈蚀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5 陈达;自密实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勃;付德成;杨艳敏;张柏玲;;FRP筋与混凝土黏结破坏性能研究[J];混凝土;2010年03期

2 李为民;许金余;沈刘军;李庆;;Φ100mm SHPB应力均匀及恒应变率加载试验技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02期

3 赵羽习,金伟良;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1期

4 洪小健,张誉;粘结滑移试验中的粘结应力的拟合方法[J];结构工程师;2000年03期

5 袁迎曙,余索,贾福萍;锈蚀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退化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1999年11期

6 徐有邻,,沈文都,汪洪;钢筋砼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3期

7 徐有邻,邵卓民,沈文都;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强度[J];建筑科学;1988年04期

8 邵卓民,沈文都,徐有邻;钢筋砼的锚固可靠度及锚固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1987年04期

9 过镇海,张秀琴,张达成,王如琦;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颜伟华;自密实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赵文兰;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王卫玉;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王艺霖;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国杰;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及其与钢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华光;钢筋的腐蚀及其预防[J];施工技术;1983年02期

2 唐永祥;;关于进口钢筋的应用问题[J];建筑技术;1988年02期

3 纪贵;钢筋标准与使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0年04期

4 魏仲文,赵高荣,贺慧芳;浅谈冷轧扭钢筋的应用[J];西山科技;2001年02期

5 李一平;关于应用冷加工钢筋的几个技术问题[J];安徽建筑;2002年01期

6 赵晖;吴晓明;刘冠国;黄丽;;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J];无损检测;2009年07期

7 梁绍平;;钢筋巧加工[J];建筑工人;2010年04期

8 沈丽;孙晓东;;谈钢筋的检测及注意事项[J];民营科技;2010年10期

9 魏泽隆;;钢筋计算器[J];建筑工人;1980年04期

10 傅钟漧;;怎样进行钢筋等强代换?[J];建筑工人;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孝鹏;梁爽;;论高效钢筋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2 侯达远;;构件中混合使用不同种类钢筋的再认识[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格尔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展建筑工地场外加工钢筋专项检查工作[A];2011中国钢筋加工配送产业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1年

4 李会杰;谢剑;;超低温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5 高艳芹;李娜;;浅谈钢筋原材料的检测[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4、5期(总123、124)[C];2011年

7 任玉辉;张欢;;耐腐蚀钢筋发展趋势及推广思考[A];纪念《金属制品》创刊40周年暨2012年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裴智;王润晓;李长君;王友权;;建筑钢材更新换代的HRB400MPa新Ⅲ级钢筋[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全旭;郝东妮;;钢筋检测的可视化时代[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唐瑞瑞;谢福娣;刘栋栋;;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驻青海记者 刘延军 通讯员 汪秀;格尔木对建筑工地钢筋进行专项检查[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记者 周晓方;我市一年来未发现“瘦身”钢筋[N];无锡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郭立;重庆现“瘦身钢筋”,威胁建筑安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特约记者 王纪洪;江西严查在建工程钢筋质量[N];建筑时报;2011年

5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总工程师 裴智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 胡国治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葛关金;建筑钢材更新换代的标志[N];市场报;2000年

6 记者 陈园园;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N];中国建设报;2011年

7 阮国海;住宅工程施工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防治[N];建筑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倪国葳;地震损伤钢筋混凝土构件修复加固试验及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2 杨树桐;基于断裂力学的钢筋、FRP与混凝土界面力学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娟霞;混凝土结构破坏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4 冯秀峰;混合配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爽;转毂式钢筋矫直机的矫直过程模拟及参数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刘潜;钢筋RPC梁的抗弯承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郑江峰;考虑屈曲的钢筋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徐茂辉;混凝土中钢筋检测的探地雷达方法[D];汕头大学;2004年

5 陈强;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和梁裂缝的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1年

6 曾令军;高温对钢筋混凝土性能及管片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张凤维;钢筋与混凝土高温粘结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姚雷;钢筋延性对柱抗震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朱伟;工程钢筋加工成型技术与配送工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10 王正安;简支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4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14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