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损伤混凝土高温后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21:05

  本文选题:损伤混凝土 + 火灾(高温)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研究混凝土抗火性能时,大多数研究是以新浇筑的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结构在服役过程中表面损伤对结构抗火性能的影响。因此,为了科学、准确评估火灾后结构的残余承载力,必须综合考虑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表面损伤、温度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筑结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的结构残余承载力分析及修复加固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对损伤处理的混凝土试件于不同温度、不同恒温时间、不同冷却方式的残余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并测出混凝土残余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损伤与未损伤混凝土高温后的残余力学性能的差异。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损伤与未损伤混凝土于不同温度、不同恒温时间及不同冷却方式下的质量变化情况,得出了损伤与否对高温后的质量损失的影响。(2)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损伤与未损伤混凝土于不同温度、不同恒温时间后混凝土试件的强度与变形性能的变化情况,根据数据拟合出了高温后相应的力学性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冷却方式对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分析了高温作用后不同冷却方式下残余性能差异的原因,并根据数据拟合出了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残余抗压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3)基于常温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本构模型的理论推导,考虑损伤处理对强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弱化效应,推导了损伤(碳化、冻融)混凝土高温后的本构模型。(4)火灾后构件表面温度初步评定。系统的介绍了几种常用估计构件表面温度的方法,并根据已有的高温后混凝土残余抗压强度的试验数据,建立了高温(火灾)后强度下降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方便、准确地对构件表面温度进行判定,为火灾后建筑结构损伤评定奠定基础。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concrete, most of the studies take the newly cast concret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gno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on the fire resistance of the structure during the service process.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of structures after fi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nd surface damage, temperature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Thus, it provides some basis for the fire resistant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analysis of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after fire, as well as the repair and reinforcement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residu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specimens treated with damag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different constant temperatures and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residu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concrete are measured. The difference of residu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between damaged and undamaged concrete at high temperature was analyzed. The concrete work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ss changes of damaged and undamaged concre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different time of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experiments. The influence of damage on mass loss after high temperature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is fitted ou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is studi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of residu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cooling mode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cooling modes is fitted. (3) based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damage evolu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concrete, the influence of damage treatment on strength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weakening are considere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damaged (carbonized, freeze-thawed) concret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is derived. Several commonly used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members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decreasing coefficient and the temperatur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fire) is established. Therefore, it is more convenient and accurate to judg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omponent,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damage assessment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fter fi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立坤;浅谈施工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2 付光艳;;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探讨[J];煤炭技术;2006年01期

3 龚洛书;;混凝土收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建筑结构;1979年06期

4 易大斌;;混凝土的电性能及其改善和利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7年02期

5 李湘洲;21世纪混凝土技术展望[J];山西建材;2000年01期

6 邱文武;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方法[J];路基工程;2001年06期

7 王立久,詹海燕,任铮钺;建筑模网混凝土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3期

8 沈刚,董发勤;导电混凝土及其发展趋势[J];工业建筑;2004年03期

9 ;混凝土高性能矿掺料[J];中国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10 谭正清,夏念恩;混凝土拌合物品种对其质量的影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超;杨统喜;;对混凝土亏方问题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杰;周琼;;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实效做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南楠;刘敏;;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雪峰;;在施工工程中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裂缝[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崔荣强;徐美芹;张厚峰;;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6 李守坤;;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7 王勇;;谈混凝土裂缝[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薄如冰;;浅谈常见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占亭;谢信全;姚泉智;;浅谈工地搅拌站自拌混凝土的控制要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10 龙宇;;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书[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水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N];天水日报;2005年

2 ;宁波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N];宁波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峻;预拌混凝土:步入规范化管理新阶段[N];宜春日报;2006年

4 南昌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仲良;预拌混凝土“禁现”效果分析及政策完善方向[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昆明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N];昆明日报;2010年

6 兰盈成;在建筑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思考[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关于修改《宁波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的决定[N];宁波日报;2012年

8 钱国明邋孟文斌;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与处理[N];建筑时报;2007年

9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建科 刘继军;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顾耀臣 译;当今混凝土领域中的技术创新[N];中国建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孟涛;冶金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和修补材料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明莉;混凝土架构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金祖权;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6年

7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经双;矿井预拌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9 徐菁;基于模糊系统方法的混凝土强度评定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李林;珊瑚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炜;保坍增强型混凝土功能型外加剂BTC-3应用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刘素瑞;化学环境激励条件下混凝土自愈合能力的演变机制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5年

3 李继野;道路抢修用免振捣混凝土研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冯玉江;风沙环境下混凝土受冲蚀损伤机理及评价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5 朱昀U,

本文编号:1956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56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